給下一代的禮物:我們舉辦了全港首個「失敗週」

全港首個「失敗週」

全港首個「失敗週」

#145 林秋霞老師

「從小到大我都是一個『學霸』,不但名列前茅,也多次取得奬學金,之後以一級榮譽成績於中大新聞系畢業。在以精英掛帥的香港,我活脫脫就是別人眼中的『人生勝利組』。只是,在叻的背後,我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懦弱、無能的一面。

▋人生勝利組初嚐失敗

我怕輸、怕失敗、不敢挑戰。

記得讀書時在一次辯論比賽中,我的隊伍進入了決賽,但擔任主辯的我認為勝算低,便以學業繁忙為由退出比賽。隊員一句說話,說到我心坎裏:『你不是溫書,而是怕輸。』當時的我,對於沒把握的仗,寧願不打。

畢業後我曾在中學教書,但我不想學生變成以前的自己,只顧著讀書,思想單一,所以決定辭去教席,創立教育機構,希望開拓教育的可能性,鼓勵學生敢試敢想。

初次創業,我滿懷雄心壯志,積極找人合作,卻都碰釘了。這是我人生第一次『被拒絕』的經歷。對我以前的學生而言,這只是小菜一碟,我卻為此陷入了三個月的人生低谷,我才駭然發現自己從來只是五十步笑一百步。

我口說要搞生命教育,叫學生要堅強、要勇敢,根本離地,因為我根本沒想過自己會失敗,也沒真正嚐過失敗,更遑論從失敗中重新站起來。

▋社會只教我們如何通向成功的道路

無論是從前的我,還是時下的學生,也在教育制度內承受著『成王敗寇』的壓力——成績好的,下次要穩住第一名;成績不好的,就被標籤為『失敗者』。

學校與社會只需要成功人士,所以也只會教導我們如何達致成功,卻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身後其實可以有退路。然而,人生的挫折從來就不會少,如果不曾學習如何面對失敗,我們又能如何應對?

與其要求孩子不犯錯、不失敗,倒不如培養他們承受挫折的能力,學習從失敗經驗中尋求改進方法,藉此突破自己。這就是『失敗教育』。

▋全港首個『失敗週』

反思過我人生第一次的失敗,我開始著手探討新計劃,想在教育界推動新風氣。在重視學業成績的社會氛圍下,要把生命教育滲透到不同科目中,可謂舉步維艱。但如果連我自己也動搖,我又怎能說服學生失敗是成長的養份?

終於,上年得我們跟亞斯理衞理小學合作舉辦了全港首個『失敗週』,近日再度舉辦『失敗週2.0』,焦點由經歷個人的失敗,轉移至體會團隊的失敗,裝備個人在團隊中的溝通、解難及情緒管理等技巧,藉以提高抗逆力。

▋痛哭的小女生

活動中,一名小五女孩子的故事,讓我記憶特別深刻。

那位女孩子氣焰強勢,帶點囂張跋扈,她不時批評男組長『做錯晒!等我畫』,又以『垃圾』、『廢物』來罵組員,在組中發放負能量。

其中一個挑戰項目,就只有她聯同4個女組員落場玩,男組員不但拒絕參與,更在旁邊大叫『漏油!漏油!』活動講求合作精神,如此狀況下,挑戰當然宣告失敗。

她看重成敗得失,輸了便即場爆喊,並將責任推在男組員身上。我把她帶到場內的『失敗加油站』,她情緒大崩潰,除了因為輸,亦覺得很委屈,覺得明明自己有心做,但同學們不喜歡自己。

輔導老師抽絲剝繭,發現原來女孩有個弟弟,她感覺自從弟弟出世後,爸媽不再像以前般疼錫她,就算弟弟做錯事,也只會責罵她。她將不獲爸媽肯定的情緒帶到學校,以氣焰威迫同學屈服。

▋真正的成長

女孩子了解到自己的情緒,明白了自己的言行忽略了別人感受,令其他同學難受後,我把女孩子帶到組員跟前,讓他們自己對話。

一位男組員努力克制情緒,冷靜說:『如果你禮貌啲,我地唔會咁對你。』另一位又說:『你唔好成日鬧,可以係畀建議。』女孩子聽畢,摸摸口袋,拿出朱古力,送給每位組員,然後深深吸了一口氣,說:『對唔住!係我唔啱,你地唔好唔同我玩!』

我問男組員們:『如果再遇到挑戰項目,需要全體組員參與,你地會唔會幫手?』男組員說:『一定會!我會補償之前做錯嘅事,唔會再袖手旁觀!』

聽到這句說話,我覺得堅持搞『失敗週』是正確的!同學們自己問題自己解決,順利和解,思想上成長了不少。

人生路途上,假如從來都沒跌倒,只屬幸運。跌倒後能再爬起來繼續前進,那才是實力。給予孩子們失敗的機會,是為了教出不怕失敗的一代;教出不怕失敗的一代,社會才敢於創新突破,締造人類更大的幸福。」

圖片由校方、圖中孩子及其家長授權使用

⭐自家廣告⭐

若想收到POPA最新活動詳情,可按此加入POPA活動發佈Whatsapp群組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