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 Jamie Chung(女兒,2歲)
那一碗毛豆,原本只是我給孩子的小點心,卻成了我們親子關係的轉捩點。
那天,我剛煮好一碗毛豆放在桌上晾涼。熱氣輕輕飄上來,兩歲的女兒立刻注意到了。她手腳並用爬上高椅,伸出肉肉的小手想去碰那碗熱騰騰的毛豆。我正要制止,丈夫卻先一步坐到女兒身邊,輕聲對她說:「我們一起剝毛豆吧。」
孩子成長無時無刻都在發生
那一刻,爸爸沒有用「不可以」或「危險」打斷她的探索,而是拿起一條毛豆作示範,輕輕一按,豆莢張開,逐一擠出三顆圓滾滾的豆子。他把其中一顆放在她的小掌心,說:「吃吃看。」
女兒咬了一口,眼睛瞇成月牙,笑得好滿足。那是她吃到喜歡的東西時才會露出的表情。接著她伸出小手,說:「再要。」
她笨拙地拿起豆子,壓着、捏着,豆子不太願意出來,但她沒有放棄。爸爸輕輕地牽著她的手,一起壓——「啵」,豆子跳出來了。她大叫,笑著,又按了一顆。
那是女兒第一次學著剝毛豆。
接下來的半小時,我們一家三口圍著那小碗毛豆剝啊剝,直到桌上只剩一堆空空的豆莢。
那樣的畫面,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裡。
她的手,在長大;我,學會放手
我總以為孩子的成長是一場「被照顧」的過程。但那天我明白了,其實他們一直在「自己長大」,只是我們是否願意放慢腳步,陪他們練習。就像女兒伸手的當刻,爸爸選擇陪著她、引導她。
當女兒一次次成功,一次次張開掌心看見豆子,那種「我可以」的自信,也正在悄悄長出來。
後來有一次,我帶女兒出門與朋友聚餐。過去她坐不夠二十分鐘就會開始躁動和吵鬧,為了令她冷靜下來,手機和平板電腦也是常動用到的「法寶」。但那次我從包包中拿出一盒煮好的毛豆給她,沒想到,她竟一直專注而安靜地坐著剝豆子,吃了一會兒,還分享給我的朋友。
那頓飯,我得以慢慢吃,與朋友好好聊天,重新記得當媽媽前,我也是一個可以談天說地的朋友。
取代平板的,不一定是說教,而是參與
我開始刻意減少外出用餐時的螢幕時間,不是全然禁止,而是多準備一些「孩子可以動手做的事」:一盒毛豆、一根粟米棒、一小塊地瓜,或是一張可以塗鴉的便條紙。我發現,女兒不是非要螢幕不可,而是過往缺少了一個「能參與」的機會。當她的小手忙著剝豆子、撕果皮、拔玉米粒,其實代表她正在探索世界,同時她的能力感也在滋長。
我看見女兒的小手越來越靈活,看見她愈來愈有耐性。我也目睹她從只是個等著「被餵食」的小寶寶,變成好客的分享者。
這一點一滴的成長,都不是我們教會她的,是她自己,在動手之中慢慢學會的。原來,孩子只需要父母一雙願意放慢節奏的手,陪著他們一顆顆剝下日常的溫柔。
=====
投稿人:Jamie Chung ,畢業於南加州大學電影系,執導紀錄短片曾獲得多個國際電影節的入圍榮譽。現居洛杉磯,是兩位孩子的Homeschool媽媽,將電影人故事創作的技巧運用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讓孩子在創意和批判性思維上,得到全面的發展。
圖片來源:Pexels、Can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