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介:讓孩子參與家庭會議,學會為自己作主

讓孩子參與家庭會議

Hajer Sharief speaks at TEDSummit: A Community Beyond Borders. July 21-25, 2019, Edinburgh, Scotland. Photo: Ryan Lash / TED

原圖圖片來源:Hajer Sharief speaks at TEDSummit: A Community Beyond Borders. July 21-25, 2019, Edinburgh, Scotland. Photo: Ryan Lash / TED

在我的家中,這樣的戲碼常常上演——

「你今日乖嘅話,陣間陪你去公園玩一陣。」爸爸抱著六歲的女兒說。

女兒聽得心花怒放,冷不防就因為太過興奮把兩歲的妹妹推倒。

「都叫你唔好推。唔去公園啦依家。」爸爸厲聲下的命令,誰也不能說不。

女兒自然是馬上大哭,因她知道上訴的機會是零。

你們家也是這樣的嗎?

家裡的規矩,父母孩子一起定,可行嗎?

相信大部分人也同意家裡應該有規有矩,但很多時,家庭的規矩都由父母所定,孩子能做的就是服從,畢竟他們還小呀,只有我們才知什麼是「為他好」。

但之前看了一位年輕領袖的成長故事,開始讓我有更多反思。
到底家裡的規矩,父母孩子一起定,可行嗎?

年輕的領袖故事是這樣的:

這位年輕的領袖說她小時候,父母就會在每個周五的晚上,跟孩子開「家庭會議」,討論當時家中的大小事務。會議甚至會有人做筆記。甚是認真。

這些會議由爸爸或媽媽主持,但並非一言堂,而會議只有兩個規則,一是所有人都可以開放自由地表達意見,小朋友批評父母,也不會被視為不敬或無禮貌;二是「呢度講、呢度散」。

年輕領袖說他們每星期在家庭會議上討論的話題都不同。這星期討論晚餐吃什麼,何時要上床睡覺;下星期談的就是學校發生了的事,手足間的衝突怎解決。每次會議結束,他們都會有共識,有決議,而這些決定至少會實行到下次會議。你不同意的話,可以在一周之後帶著新的想法、新的理據,重新提出,重新討論。

我回想自己的成長,在我中學以前,家中規矩基本上也是父親說了便算。一直到十六、七歲吧,父母才讓我們參與更多家中大小事情的決策,例如是要不要多買一台電腦,可不可以加點零用錢。

所以,當年輕領袖說「小時候」,我以為那也許是中學時候的事吧。殊不知,年輕領袖接著就說:「我六、七歲的時候已經掌握了談判、協商、結盟的技巧。」換言之,她是在六歲的更早以前,便開始參與「家庭會議」。

你可能會想,一個小學生,為什麼需要這些談判、協商的技巧?但其實重點不在技巧,而是年輕領袖展現出她從這「家庭會議」學到了自主抉擇(agency and decision-making)。

自主抉擇這件事為什麼重要?

我們常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獨立,但很多人判定孩子是否獨立,都著眼於他是否能自己睡、自己吃、有沒有分離焦慮,然而獨立不光是行為表現,也是一種心理上的成長,對自身的理解。到底他有沒有在日常的生活中,感受到自己是一個獨立整全的個體?

當孩子永遠沒有機會表達自己所想,永遠沒有資格作決定,他們又怎可能長成獨立自主的人,而不是覺得什麼也隨便,反正不到自己作主,聽別人的就好了?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茁壯成長,發展出整全的人格,我們必須要讓他學習到,他的意見是重要的,父母願意聆聽和互動,因為我們尊重他是獨立自主的個體。

當孩子真正感受到自己參與其中,而不只是個受指示與擺佈的被動者,他才能夠學習思考、解決問題、與他人協商溝通;而在這個過程中,他也將會學習到,每一個人的聲音都能夠被聽見,也必須在兼顧和尊重其他成員的利益下,為「家庭」這個單位謀求最大的福祉。

把自己的聲音從家庭帶到社會

年輕領袖的故事還有後續,她曾嘗試破壞杯葛這個會議,長達數年,最終卻發現只有參與,才能帶來改變。這樣的經驗成為了她的政治啟蒙。這位來自利比亞的年輕領袖Hajer Sharief,年紀輕輕便成立了好些民間組織,成為了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決議案不同諮詢小組的成員,並在2017年以23歲之齡得到了學生和平獎。

如果近日的事讓你疑問到底要不要跟孩子談政治,該怎樣談,不妨看看她的演講。即使你不想跟孩子談政治,她的經驗作為對孩子教養的反思,也很值得參考。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