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孩子贏在起跑線,但可能敗在怕輸蝕?

想孩子贏在起跑線,但可能敗在怕輸蝕?

「不,我們要再玩一局。」五歲多的女兒澄澄上幼稚園高班後,我們開始跟她玩要動腦筋的桌遊。最初,她輸掉了的話會發點小脾氣,甚至哭喊:「我不要再和爸爸玩啊⋯⋯」到後來經驗多了,知道輸掉一局還有下次翻身的機會,就纏著要不停玩,直至起碼勝了一回合才罷休。

這個年紀的孩子,勝負第一很常見吧。只是,有些孩子對挫敗恐懼特別深,乾脆不參與遊戲,或是輸了就哭鬧賴皮,更可能為獲勝而出術。我們當爸媽的,看著孩子這樣有點哭笑不得——只不過是遊戲罷了,有必要那麼著緊嗎?苦口婆心地勸導孩子:「不打緊啊,玩輸了,便下次再來吧。」

但假如孩子在學業的競技場上「輸」了,我們還可以說得如此從容嗎?

2014年有研究訪問約一千名高中和大學生,發現有「怕失敗」心態的年青人認為學習不是為了興趣,而是為了在考試裡不被比下去,以此證明自己較其他人優越。彷彿一旦是失敗者,自己就變得不值得愛。或者因為太想「贏」,他們有較大機會作弊,也較難運用有效的學習策略,幫自己取得理想成績。越是害怕輸蝕,失敗卻越是如魅如影隨行。

研究員認為,撒下種子的正是孩子的父母——他們對孩子訂了太高的標準、對挫敗的孩子有太多批評,都強化了孩子對失敗的恐懼。

我們怕孩子失敗,因為我們也不想面對挫敗。

期望孩子可以擁抱失敗,父母自己可能先要放下對失敗的恐懼。

自澄澄出生,我也嚐過當新手媽媽的極度慌亂:她拉不出便便是不是我選錯了奶粉?她那天流鼻水是不是我挑錯風大的時候帶她到遊樂場呢?她英語發音不好是不是我錯過了語言學習期,早應送她補習?

這年頭,帶孩子的香港父母,都像熱鍋上的螞蟻,滿是焦慮、焦慮、焦慮。「贏在起跑線」的競爭風氣熾熱,我們當爸媽的,其實也很害怕,為孩子選錯——錯了,就輸掉孩子一生,影響深遠。我們也害怕,一旦誤了孩子,就被指沒有盡父母之責,被冠上「失敗爸媽」之名,因此唯有盡力為他們前途鋪路,幫助他們入名校、升大學,獲取高薪厚職,爬上社會階梯。

我期望孩子可以擁抱失敗、不怕輸蝕,但這也許不在於遊戲桌上的一句半句安慰說話;而是我自己,也放下對失敗的恐懼,與孩子一起鍛練輸得漂亮的勇氣。

參考資料

  • How Fear of Failure Affects Learning – The Brain Flux. (n.d.). Retrieved February 28, 2018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