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溝通|父母需要的不是嘴巴,而是一顆開放的心

「子女長大後什麼都不跟我說」——之前朋友聊起她的煩惱,我作為二孩之母,光想像子女長大後不願意和自己聊天,甚至到出大事後才知道他們發生什麼事,不禁已經有點傷心。

溝通需要一顆開放的心

我想我會怪責自己沒有主動聆聽,又或者埋怨子女「收收埋埋」不讓人知又不願聽講。

「子女好與壞,在乎溝通與關懷」,大家都說親子要溝通,但如果越溝通越疏離,難免感到氣餒和挫敗。

這幾年學習溝通、情緒管理、創傷復原等課題,發現要有一段開放、療癒、令人放心透露心事的對話實在非常不容易,需要傾訴者與聆聽者都ready才行。

父母需要開放的心去傾聽

請欣賞孩子願意表達的心

一個人要感到安全和被接納,才會有勇氣將內心脆弱、羞恥的部分表達出來。

當我們有所覺察,不難發現孩子每一次哭鬧,都是在表達情緒或者尋求協助。像是孩子每次表達情緒所得到的回應都是「被否定」,例如「喊咩吖喊」、「收聲啦」、「唔准扭計」,自然會慢慢失去安全感,到最後習得無助,不再相信有人會聆聽自己,封閉內心,拒絕求助。

自從有了這樣的覺察,我開始相信子女會向父母哭鬧,是因為他們仍然相信父母,是有安全感的表現。一句「多謝你讓我知道你的感受」,去欣賞仔女願意表達的心,相信他們日後會更願意找我們聊天。

培養開放耳朵,讓孩子安心說

要給予孩子安全感去表達,我發現自己需要有開放的心,暫時放下是非對錯觀,並接納孩子可以有任何感受。

通常我未能夠接納子女情緒,是因為注意力落在深深刻在心中的對錯觀、社會價值觀或者個人信念中,而忽略了情緒無對錯之分、情緒需要釋放的重要性。

我如何練習覺察孩子的需要

分享一個例子,我大女兒和弟弟爭吵時,經常會說:「我唔要細佬,憎死佢!」

起初我會即時為弟弟辯護:「細佬仲細吖嘛,你係家姐,就讓下佢、教下佢啦!」

後來我覺察到我之所以會有這反應,是因為心中有恐懼,恐懼來自「手足應該要情深」、「愛錫弟弟才是好姐姐」等信念,這股恐懼令我急著想幫倆姊弟修復關係,但就忽略了他們當下真實的感受。

現在我會轉念,畢竟有勇氣說出自己有討厭的感覺並不容易,都是值得欣賞的。女兒的感受只是當時某些需要未被滿足而引發,我可以做的是協助她辨識感覺和需要,再一起想想有什麼方法可以同時滿足她和弟弟需要。

我深信子女願意和父母傾訴的信任就在日常一點一點的小事上建立。不過,放下牢固的對錯觀和信念,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有機會再分享我是如何靠著一個美妙體驗,開始實踐到這步!

圖片來源:Pexels

⭐自家廣告⭐

若想收到POPA最新活動詳情,可按此加入POPA活動發佈Whatsapp群組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