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家長就是TSA,習慣了天天評估孩子

香港家長會因為周邊的壓力,習慣了天天評估孩子

女兒走到小雨的面前,拖著她的手:「聽日星期日,要見到雨姐姐!」說完後聲淚俱下。今晚,是小雨一家移民到澳洲的歡送會。我們兩家由女兒懂性至今,差不多逢星期日都一齊出動,兩家孩子早就成了最佳玩伴。

「遲早都要走,不如早一點,等佢連小學的無謂壓力也不用承受。」小雨爸爸說。選擇離開香港,是為了尋找更好的教育制度及方式。管他甚麼TSA或是BCA,總之,小雨從此不需要為考試而操練就行了。

在香港這個競爭之都,分數卻反客為主,沒有分數或排名,教育竟然變得沒有意義一樣。沒考到名校,沒拿到第一,彷彿所學到的,就毫無價值。

現代社會,競爭無處不在。在公司,我們每年都有表現評估,被管理層拿來評核一翻,用以提高公司的效率。但,不知何時,這種競賽要贏的心態,被帶到育兒教育之中。

學校,給他一個排名。小孩,給他一個分數。本來,排名或是分數也好,只是用來量度教育的效果及小孩的進度。教育是主,分數是客。但,在香港這個競爭之都,分數卻反客為主,沒有分數或排名,教育竟然變得沒有意義一樣。沒考到名校,沒拿到第一,彷彿所學到的,就毫無價值。

也許,是我們將評估的結果都看得太重了。於是,每一場的考核,每一次的評估,我們都嚴陣以待。TSA每年一次,它的精神卻每日如影隨形。訓練,考試。再訓練,再考試。就算有天TSA(現在已改名為BCA)取消了,只要這種心態不滅,香港家長也會因為周邊的壓力,習慣了天天評估,在這個瘋狂的「贏在射精前」的年代,把自己變成了TSA,變成了一個不停催促小孩要長大得比正常快的評核標準。

「如果不離開,我不能保證自己在同儕的壓力下,每天都能自我反省。我,不想成為女兒的TSA……」拋下這一句說話,小雨爸爸抱著細嚐育兒之樂的期盼遠走澳洲。

也許TSA不是單單指一個考核評分試,或者它其實是家長內心深處的暗面?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