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佛系教養,只是明瞭孩子需要

不是佛系教養

不是佛系教養

在餐廳吃飯時,女兒被剛端上桌的魚腐燙到嘴,頓時大哭大喊,在梳化上扭來扭去,其他食客都投來好奇的目光。

「媽咪幫你切細啲,等佢快啲凍」手起刀落,我嘗試解決問題。
「唔要切細!」女兒抗議,一手叉起另一塊完整的魚腐,心急地放入口。
「哇~」又一陣哭號扭動。

我深吸一口氣,讓「做咩你咁固執」的批評念頭離開。

▌燙到咪切細啲囉,做咩咁固執?

「辣親嘴一定好痛啦,媽咪見你都好炆憎,好唔舒服咁。」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其需要,在找出讓女兒煩躁和堅持要整塊魚腐放進口的原因前,我轉為抱著她安撫她,待她舒服下來。

女兒稍為冷靜了,坐下來繼續默默地食,當完成一塊魚腐後,她轉過頭來看我,那還掛著淚痕的臉滿足地說:「我自己食晒一塊啦!」

▌這不是佛系教養

原來這什麼都想要「自己來」的兩歲幼兒,心急憑自己力量完成整塊魚腐,卻因為太熱「做不到」,然後媽媽又「多手幫忙」而沮喪。

我們很多時都想快點讓孩子開心,想幫他們解決問題,想教導他們,卻忽略了觀察他們當下的需要,結果孩子可能感到你不明白他,情緒更大,又或剝削了他們解決問題的機會。

▌關係比解決問題重要

最近在學遊戲治療,分享其中一個明白孩子的技巧——「反射性回應」,即放下批判的心,靜下來觀察,回應孩子的感受,不提問不給意見不解決事情。其態度是著眼於關係,不重視問題。

我想,育兒的目標也是一樣——建立親密互信的關係,而不是一直在解決問題。

圖片來源:Adobe

⭐自家廣告⭐

若想收到POPA最新活動詳情,可按此加入POPA活動發佈Whatsapp群組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