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治療師:總是愛贏的孩子,是自信不足嗎?

總是愛贏的孩子

有些孩子總是好勝心很強,唔輸得。

個案分享

記得有位爸爸跟我分享,他7歲的兒子什麼時候都要贏,不論是紙牌遊戲、大富翁、象棋也好。每次當爸爸勝出時他便大發脾氣、大聲哭鬧,甚至「搬龍門、出茅招」,務求令自己反敗為勝。

爸爸問:「他為什麼不能面對失敗呢?每次輸左就大發脾氣,仲要只係對住我係咁,對住媽媽就唔會。」
我:「似乎孩子遊戲時對你同對媽媽有唔同嘅表現。」
爸爸:「直頭係兩個人,媽媽贏佢又得,我贏佢就發晒脾氣,都唔知點解。」
我:「換而言之,其實孩子唔係唔輸得,而係『對住爸爸你就唔輸得』。」

爸爸靜思了一會。

我:「爸爸係咪成日都贏呢?」

這位爸爸一面傲氣:「都係架,哈哈,佢邊夠我玩呢?除非我專登讓賽,如果唔係,佢無理由贏到我啦。」

似乎爸爸不光是長勝將軍,更常以高姿態勝出。

爸爸:「嘻,都有少少,有時候贏成條街。」他帶點尷尬地笑了一笑。

父親是假想敵

根據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的理論,男孩子會在3-7歲左右經歷戀母情結,爸爸既是他的模仿對象同時也是假想敵。他會不斷挑戰爸爸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和成長;即使是遊戲時間,也希望能與爸爸平分秋色。

但一個七歲的孩子跟成年男子相比,無論身高、體重、知識、解難能力都肯定會給比下去。而爸爸心裡的「小孩子」偏偏又在這時出現,經常以高姿態勝出,滿足了他自身的需要,卻沒有展示「勝不驕,敗不餒」的態度,作為身教,於是孩子的需要沒有被滿足。當他被打敗時,自尊心受挫,也無法紓解這種失望的感覺,才會以脾氣和暴力行為抒發。

學習「過程是重點,勝負是其次」

當孩子因為躁動脾氣而來到遊戲室,一如估計,他總是要跟我玩對決的遊戲,而且很看重輸贏。初頭幾次他都喜歡高姿態勝出,証明自己有多叻,有多棒!過程中慢慢建立更高的自我效能感。

我跟從他的安排,刻意讓他勝出。這時我會表現出一點失望,然後又用其他方法令自己再次提起勁來,像是「食粒朱古力開心番先再玩過。」又或是「唉,我又輸了,你可唔可以教下我呀?」他慢慢也感受到對方在輸的時候的失落,同理心開始被喚醒了。到之後幾次,他開始同情我,再沒有贏成條街了;同時,我仍表現出享受與他遊戲過程,給予「過程是重點,勝負是其次」這個訊息。

父母得明白孩子在各個成長階段的需要,學習將遊戲時間還給孩子。

再過了一兩次,男孩子不但情緒變得較之前平靜,在遊戲的態度上也有了巨大的改善。跟他玩數字紙牌遊戲,他明明有一手好牌,卻每每留有餘地給我有機會繼續玩下去,最後我靠著一點運氣勝出了這局。我即時展出微笑,同時觀看男孩的反應;驚訝的是他也為我感到喜悅,露出一樣的微笑。他笑說:「你終於學識點玩喇。」我回答:「係呀,我終於學到喇。好開心。」

自從這一次,男孩子的情緒較之前平靜,不會常常發脾氣了。另一邊廂,爸爸也開始明白孩子在這個階段的需要,學習將遊戲時間還給孩子,收起自己的好勝。遊戲治療課程完結時,我跟爸爸的最後一次對話和祝福—「當孩子一天讓你贏的時候,便是改變的開始」。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