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家長疑難:孩子嘈吵,父母煩躁怎麼辦?

我成日返到屋企都覺得小朋友好嘈,有時一見到就覺得佢好煩。我日日話佢,自己都覺得自己好煩。我唔想咁樣,可以點樣?

⚡「6A品格教育」認證講師Sunny的解答⚡

我自己也是一個很怕嘈吵的人,有時兒子吵起來的時候,我同樣會感到煩躁。

這個時候我特別明白,跟父母說「小朋友吵是很正常」、「不吵的孩子才讓人擔心」、「要接納孩子」之類的說話,根本不會有幫助。因為每個人都不同,有些人怕吵,有些人怕髒,有些人怕亂。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死穴」(弱點),被其他人刺中時都會有很大的反應,而當死穴是被我們的孩子刺中時,要接納就會更加的困難。

那是否只能鎮壓孩子或者是自己硬啃了?

也不一定,不過要先從我們的記憶說起。

父母煩躁_孩子嘈吵_情緒01

「外顯記憶」與「內隱記憶」

人的記憶可以分為「外顯記憶」與「內隱記憶」。

外顯記憶,是指我們能夠容易讀取到的記憶,這類記憶有鮮明影像、時間、感受。例如我每次在街上看到某一款車輛,就自然會記起某年自駕遊的心情。讀取這類記憶時,我們能夠清楚知道自己為何會有那些感受。

而內隱記憶,就是我們無法從大腦有效讀取的記憶,這類記憶沒有鮮明影象、時間,但卻有感受。當特定環境條件出現時,這些內隱記憶同樣會被讀取出來,但由於只有感受,我們很難分辨當下到底是什麼驅使心情的突變。

例如一個人小時候曾經被狗追過,長大後也忘記了被狗追過,甚至也不怕狗,但每當路過橫街窄巷時,卻會覺得渾身不舒服,這可能是因為當年被狗追趕的地點就是類似的横巷。

內隱記憶的形成也可以是「慢性」的,即是當我們重複體驗某種環境而逐漸形成。其中一個例子是一位醫科學生,他曾經到兒科實習過,要日復日地忍耐小孩的哭喊聲為他們抽血。醫科學生畢業後已經淡忘這個經歷,直到他成為父母,每當聽到自己孩子哭喊時,便會有一股莫名的罪疚感湧現。回溯過去,他才意識到自己當年一心想完成實習,輕視了抽血對小朋友造成的痛苦。

說了這麼多關於記憶的事,其實是想指出:要處理教養問題,有時我們得好好了解自己。

回溯過去以了解自己煩躁的根源

也就是問問自己「為何我會有這樣的感覺?」

以我為例,我是否是自小就怕嘈吵?一定不是,我蠻肯定自己兒時是一個很嘈吵的小朋友。

但每當我玩得太吵時,通常會發生什麼事?大多數時候,媽媽會出言勸止,還會跟我說一些關於禮儀、修養的故事,大部份都是教人要自我檢點,盡量不影響到他人。

而有一次,我因為玩得太吵了,吵醒了本身在睡覺的爸爸。他大發雷霆,衝出大廳,一手將我手上的玩具狠狠掉爛,而至今我還能清晰記得這一幕。

這些事對我的成長有影響嗎?相信大家可以想像。

不過我並非要追究父母當年的教養,而是想指出當我們能夠了解到自己感受的來源之後,就會比較容易去作出調節。當我了解到自己可能是怕兒子騷擾到鄰居而感到壓力時,我就可以和他一起去定立界線,例如七點後便要收細音量,八點過後就不能再跑跑跳跳等等,而不是盲目地要他安靜下來。

連結新記憶

同時,記憶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它可以overwrite,被覆蓋。

也就是用新的「外顯記憶」去覆蓋「內隱記憶」。

例如在我寫這篇文章的同時,兒子正在客廳高聲歌唱,雖然是吵耳,但如果我留意的不是他的聲量,而是他的表情、動作等,我會發現他的開朗、活力和可愛,我也可以想像家中正在開party,而且由兒子帶領眾人高歌,何其熱鬧!

然後又回憶自己曾經經歷過的熱鬧場面、快樂的心情,再將這段正面記憶跟兒子的喧嘩連結在一起。久而久之,我再聽到兒子唱歌時,就會自己想起自己參加party時的回憶和感受。

當然,以上都屬於理論層面,在實際情況下會有很多不同的阻力。而且即使成功做到一兩次也不會馬上見效,畢竟我們的大腦都需要時間去調節。但當我們都是有意識地刻意練習的話,我們就會越來越容易成功了。

圖片來源:<Freepik, pexels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