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分享:孩子為何焦慮?
「我唔想入課室!」「我食得太慢,收拾得太慢會俾姨姨鬧。」「我做得唔好,會俾老師鬧。」「 其他小朋友覺得係我整污糟課室,佢地會唔鍾意我。」在診室內,這位K2女童訴說著她不願意在課室吃早餐的種種原因。
持續了好幾個月了,她拒絕在學校進食,而且因為沒有足夠的能量,她在早上特別容易煩躁、發脾氣。父母試過說之以理,告訴她不吃早餐的後果;也試過動之以情,安慰她老師不會責備她等等,女童仍然很堅持。
「都唔知有乜好驚。」——很多父母面對孩子有種種擔憂,都會大感不惑,不解這些想法從何而來。
其實,有焦慮的小朋友常常有很多的擔心,可能是想得太多,也往往向最負面的情況去想,或者高估了事情發生的可能性,逃避一些情境是為了讓自己感覺好一些。
來到靜觀小組中,我們與家長孩子一起學習把想法或擔心寫在紙上,畫在紙上。我們都這樣跟孩子說:那些想法叫「思想泡泡」,有些不一定是真的,
換句話說,「念頭不一定是事實(Thoughts are not facts)」。在靜觀的學習中,這個概念很重要。
觀察「思想泡泡」
我們需要學習透過呼吸,穩定自己的情緒,然後培養一份定力去觀察那些想法,和它們保持距離,不用捲入一連串想法的漩渦當中,但也不用推開那些想法,就讓它們如同幕幕電影情節,自己坐在觀眾席上看就好了,不用跳到台上做主角。
我們讓孩子選擇與「思想泡泡」的字畫保持不同距離,觀察它,再留意自己的身體感覺和情緒。小朋友可以把 「思想泡泡」 放近一些,放遠一些,用語言表達自己此刻的感受,或者有沒有任何新的想法或不同的可能性出現。
女童的媽媽告訴我,有一次女童又因為擔心自己入課室而不讓媽媽離開,於是他們一同寫下恐懼及憂慮,放在課室外的鞋架上,好等孩子與那些想法保持距離,並同時觀察著自己的感受而不加任何批評(Observe without any judgment),之後女童便鼓起勇氣,獨自行進入課室。
教養愛憂心的孩子:被「思想泡泡」困住了?學習和它們共存吧!
經過了幾個月的努力,父母花時間與她在家中玩預演「進課室」的遊戲,讓她很清楚那些擔心只是「思想泡泡」,不一定是真的。她嘗試進入家中的「課室」, 唱「勇敢歌」鼓勵自己要大膽面對恐懼,又練習呼吸平靜情緒。終於,女童在學校也能一步一步克服恐懼,成功在課室吃早餐。現在女童凡有擔心便告訴媽媽,「思想泡泡又搵我啦」,然後她們會一起想方法面對,媽媽看見她人安穩了,快樂了。
在情緒來到的時候,紛亂的思想總讓人找不到方法,好像在死胡同裡,但智慧和解難的方法,就在家長和小朋友的心裡,當我們能通過練習呼吸,明白「想法唔一定係真的」,讓「思想泡泡」沉澱下來,相信自己,相信孩子,出路便會慢慢呈現。
靜觀小工具
除了練習呼吸,仲可以用一啲小道具,幫助我地學習靜觀。「心靈樽」就是其一。 「心靈樽」內的閃粉像是我們腦海入面紛擾的思想,在一呼一吸之間,觀察著閃粉由亂舞紛飛直至慢慢地靜止下來,有助心情也慢慢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