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生命的調節能力:對孩子多一點信心,減一點憂心

對孩子多一點信心

對孩子多一點信心

▋個案分享:父母的緊張是孩子眼中的「煩」

「他經常對著我發脾氣,平時問多一句就嫌我煩,他都不明白我只是緊張他,『養兒到一百、長憂九十九』,當你有子女,你就會明白這種感受了。」傑仔(化名)的媽媽如是說。

她沒有工作,每天在家中大部份時間就是花在照顧傑仔之上,她很希望將最好的給自己的小朋友,這亦是她當初辭掉工作的原因。

傑仔平時與她的關係其實不錯,尤其是在小時候經常都黐著媽媽,但當傑仔來到十三、四歲,漸漸地媽媽發現,傑仔不再像以往般願意跟她親近,而且事情一不如他所願就會發脾氣,媽媽怕影響到親子關係,很多時都只好順傑仔意思。

「他知道我怕了他,所以經常發脾氣要脅我,我身邊很多人都說我太緊張,所以寵壞了他,其實我知道我應該放手,但做起來真的不是說般容易。」

媽媽怕一旦自己不理,傑仔會事事弄到一塌糊塗,而經驗正正告訴她,她的憂慮是正確的。

「我也不想經常提著他做甚麼,但我試過不理他幾天,結果家課冊寫滿了欠這個、漏那個,我可以怎樣?」

此刻,媽媽站在一個兩難的路口。

▋「不夠」是執迷?

難倒了媽媽的除了是傑仔的脾氣,更多是她自己的憂慮。

教養書也好,親朋戚友也好,誰不懂說隨著子女長大,父母要漸漸放手,讓子女嘗試自理,一步一步學習獨立。不過做起來卻不容易拿捏。

我們都知道過猶不及這個道理,但不少人、不少書、不少傳媒都爭著告訴我們甚麼是「不夠」,每樣都要做多一點、做好一點、做早一點,對家長如是要求,對子女也如是,但卻沒有誰能明確提示我們多少才是「夠」,結果大家都陷入了不斷鬥好鬥多鬥快的惡性循環,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

我在工作所見,這份對於「不夠」的執迷,折磨了不少家長,也間接折磨了不少孩子。

「不夠」帶來的憂慮常令家長感到不知所措、進退失據。「要強硬點嗎?會否太嚴厲令他反抗呢?」「要放手嗎?如果欠交功課記缺點那怎算呢?」很多時家長苦思後,仍難以找到一個無痛而又十全十美的處理方法,到頭來只有無止境的憂心,更不時令到家長不敢去處理子女的問題,又或舉棋不定,使子女無所適從。

▋相信生命的能力

比起一時管教上的缺失,或者偶爾的親子衝突,過度的憂慮為親子所帶來的傷害往往更多。

生命本身有一定能力去自行調節和適應一時的惡劣環境。

「不夠」的執迷,折磨了不少家長

如栽種植物,某天下多了點水、某天少了點日光,其實問題不大,因為它自會儲起水份和營養,在需要時使用。

子女成長同樣無需完美的管教和環境,有時一點的缺欠反而會是鍛練子女獨立的好機會。給子女、自己、和親子間的關係多一點信心,減一點憂心,或許可為你的親職生涯和親子關係帶來一點微妙的轉變。

圖片來源:Unsplash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