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治療師:別再「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了!父母不需要偉大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道出為人父母實在任重而道遠,但我一直覺得當中的「憂」字其實很值得商榷,因為將「恆常的憂心」正當化和美化並不理想,父母不必要的憂心甚至對子女有害無益。

不照顧到無微不至,就不是稱職的父母了嗎?

提供機會和環境讓子女學習生活技能是父母的職責,但很多父母,尤其母親,事事為子女打點,彷彿不在生活的大小事都照顧得無微不至,就不是稱職的父母。

一些比較極端的,更會對子女抱著犧牲精神,不合乎比例地付出,只為換來子女生活上多一點點的舒適。聽過一個例子是六旬母親因兒子鍾愛吃某種特別的米,每隔幾星期就把重甸甸的米從紅磡抬到兒子在大埔的家,供他享用。

為孩子付出有什麼問題?

在家庭治療的角度,父母越偉大,子女面對父母時內心會越感到歉意與內疚,長大後容易感覺永遠比父母低一截,不能平起平坐地共同討論問題,凡事都因顧念「恩情」,自己的想法和立場變得次要。

在博域理論中,這種「此消彼長」的互動模式,是影響甚至塑造人際關係的重要因素,彼此容易走入對方預設給自己的角色中,一旦相處方式成形,則很難改變。

因此孩子從小便習慣父母過度照顧,長大後就更難走出這種思維。

養兒一百歲

該做怎樣的父母?

博域理論指出,子女對父母並不需懷著有所虧欠的心,這對他們長大後在社會處理人際關係,尤其是與配偶的關係很重要,而跟配偶的關係又對下一代的成長很重要。

若我們都能成為恰如其分、「不需偉大」的父母,子女長大後能夠與自己理性討論,不需因為我們是「父母」的身份而處處忍讓,我們亦不受英雄主義作崇而要做兒女的拯救者,不會為贏得其他人的讚賞,而剝奪了子女鍛鍊解決問題的機會。孩子才能長成成熟的大人。

怎樣做到?認清「關心」和「憂心」的分別

言則,是否連對子女噓寒問暖都是錯?那倒不是。

我總喜歡問問自己,你是「關心」子女,還是「憂心」他們?

「關心」的前設是正面的:想知道他們是否習慣校園生活、生活中有沒有開心的事可以與你分享,簡單來說就是你有信心他是「搞得掂」的;「憂心」的前設是負面的擔心他吃不飽,穿不暖,簡單來說,就是根本不覺得他自己能「搞得掂」。

我們是「關心」還是「憂心」出發,子女也會在某程度上因「此消彼長」的影響下而走進你給他的「角色」。換個角度,若我們多反思自己日常與子女相處和交流的方式,種下好因,才能有好果,孩子都能當個成熟的大人,我們還何需「長憂九十九」呢?

圖片來源:Pexels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