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跟你分享:學習大學問(1)

學習大學問

人的一生都在學習,小時候要應付各種學業考試,長大後為了適應不同的身份和角色需要,也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就連做父母都要很多學問。

「活到老學到老」很動聽,但說實話,很少人真正懂得應該如何學習。要是我們能掌握當中竅門,也許也能給孩子一點建議,讓他們學習得更加得心應手。

這次跟大家分享華盛頓大學路易士分校的心理學教授Henry L. Roediger III & Mark A. McDaniel的一項研究成果。早自2002年開始,他們與另外9位心理學家一起參與了一項名為「通過認知心理學強化教育實踐」的科研專案,目的是把認知心理學中有關學習的基礎知識應用到教育實踐上。

很多人相信在某件事上花的時間足夠長,例如反覆閱讀、背誦,就可以把它們牢牢記住,諸位心理學家卻認為這樣的信念其實並不正確。也有許多人相信,只要學起來更快、更輕鬆,學習效果就更好;還有人認為,要想掌握一項新技能,最有效的辦法是把注意力完全放在這項技能上,堅持不懈地一遍遍練習,直到完全掌握。但原來上述的學習方法都建立在直覺與盲信之上,禁不起實證研究的考驗。

為什麼我們一直採用的學習方法是錯誤的?

學習大學問3

美國前國防部長Donald Rumsfeld曾經在2002年的一次新聞發佈會上說過:「有些事是『已知的已知』,即有的事情我們知道自己知道;有些事是『已知的未知』,意思是我們知道有的事情是自己不知道的;但是還有『未知的未知』,即是那些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放到學習的層面,「已知的已知」可以說是我們已學到的知識;而「已知的未知」就是我們知道自己還沒有搞懂的知識;但「未知的未知」代表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自然想不到該在哪些知識點上下功夫,等到考試或者真正需要用到時才會發現「原來自己並不知道」。

你能準確判斷自己知道什麼和不知道什麼嗎?

心理學中有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或譯元認知)的概念,就是指我們對知識掌握情況的理解,能準確判斷知道什麼和不知道什麼。「未知的未知」的狀態則可以稱為後設認知偏差。

而原來反覆閱讀會產生後設認知偏差!Henry L. Roediger III & Mark A. McDaniel認為,反覆閱讀不僅浪費時間,無法產生持久的記憶,而且還會產生元認知偏差。

因為隨著對所閱讀的文字越發熟悉,就會造成一種假像,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閱讀的內容,他們不知道自己學習中的薄弱之處,不知道要在哪裡花更多精力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識水準。等到考試的時候,他們才發現自己想不起關鍵概念,也不能在出現新的問題時靈活運用這些概念。

那怎樣才能有效學習?

資料來源

Brown, P., & Roediger, Henry L. ; Mcdaniel, Mark A. (2014). Make it stick: The science of successful learning.

插圖來源:illustAC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