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父母的情緒課|談憤怒第二回 ——在發洩與抑壓之外

憤怒第二回_website

上回談到一般人通常會用「發洩」或者「抑壓」去應對「憤怒」,要麼發脾氣,要麼吞下去。

孩子多數如何表達憤怒

在孩子身上,「發洩」算是比較常見的應對方式。遇到不如意事,他們(特別是年紀輕的)會較易任由憤怒爆發出來,哭鬧、揮拳、倒地。

在父母身上也一樣會見到,特別是在教養孩子時。當孩子有不當行為或者發脾氣時,我們會不自覺的提高了聲量,甚或吆喝怒吼,事後又讓我們覺得內疚。

抑壓憤怒可能帶來反效果

正正是這些「失控」的可能,使我們有時會走向另一個極端——「抑壓」。因為我們深怕會失控,也會很想孩子早日學會「控制」,只是在禁止發洩行為的同時,我們很容易把憤怒的情緒都一併壓下去了。

然而,憤怒才不會壓下去就消失。過度的壓抑通常都會讓憤怒積存起來,不是不爆,只是未爆。

參考書目中羅列了好些「如何管理憤怒」的方法,例如:

  1. 站在他人角度思考
  2. 在快要不能自控時離開現場
  3. 學會放下,等等

但我想大部分人看了,都會覺得「做到就做咗啦」。而且,這些顯現是針對成人的建議,如果我們想協助孩子呢?我們下集再詳談。

憤怒這情緒的三個要點

在此之前,讓我們先總結這兩集的幾個要點:

  1. 憤怒可以說是人無法避免的情緒;
  2. 「情緒跟行為是兩回事」,即是我們可以接納自己或孩子有憤怒的情緒,但不必認同因有這情緒而來的行為;
  3. 其中常用於應對「憤怒」的行為是「發洩」和「抑壓」,然而這兩個方法都會帶來不怎麼好的結果

下集再續~

參考書目

佛朗索瓦.勒洛爾及克里斯托夫.安德烈(2016)。《理性的情緒化:精神科醫師拆解七種支配生活的基本情緒 》。台灣:二魚文化。

重溫給父母的情緒課

開卷|情緒控制不來,只能夠覺察和接納?

|談憤怒第一回——被誤會的憤怒!?

 

⭐自家廣告⭐

若想收到POPA最新活動詳情,可按此加入POPA活動發佈Whatsapp群組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