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淚在心裡流,夾心照顧者的辛酸有誰知?

女兒出生在我的36歲,而爸爸已經70歲了。

眼淚在心裡流,夾心照顧者的辛酸有誰知?

呢個世代,唔少人都有相似嘅經歷:三十幾歲先生小朋友,然後因為父母年紀都有返咁上下,要默默咁承擔住雙重責任,一方面要照顧年老嘅父母,另一方面又要撐起下一代嘅未來,成為「夾心照顧者(Sandwich carers)」,只可把時間用在照顧其他人,而無照顧好自己。

仲記得當時女兒出世半年後,爸爸就大病一場,在找不到負擔得起的daycare時,如何在家及醫院遊走了一段長時間,同時要兼顧好爸爸和孝順仔兩個角色,嗰種辛酸同無力感,自己係點捱過嗰段日子?——我其實都唔係好記得。可能因為自我保護機制,令我對呢段日子嘅記憶好模糊。

夾心照顧者的身心健康挑戰

現實中,要承受「夾心照顧者」無力感的人當然不只我一個,甚至不只發生在香港。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最近發表咗一項研究,揭露呢群「夾心照顧者」嘅身心健康所面臨嚴峻的挑戰。

研究追蹤咗2009年至2020年間,接近4,000名參與者,當中2,000位係夾心照顧者,另外2,000位則並非夾心照顧者。結果顯示,當一個人成為夾心照顧者,佢嘅心理健康會開始明顯下降,尤其係每週需要花超過20小時照顧家人的人。

當你每日朝九晚五返工,努力喺公司交業績,返到屋企仲要為家人煮飯,陪住一對細路溫書,而家中年邁嘅長老又病倒要人照顧,唔夠時間用所做成嘅壓力,身心自然會感到透支。

更慘嘅係,研究發現,即使喺知道自己身心健康狀況明顯下降時,夾心照顧者仍然無辦法停落嚟。佢哋唔單止需要面對身體疲憊,仲有時會因為感到樣樣都做得唔夠好而自責,好似無論點努力,都未必可以完全滿足三代人嘅需要。

既是照顧者,也是該被照顧的一群

這項研究嘅作者Dr. Baowen Xue呼籲社會需要更重視呢群照顧者:「夾心照顧者係一個特殊嘅群體,佢哋每日面對好多責任同挑戰。社會應該提供更多支持,例如臨時daycare,彈性工作安排,甚至心理輔導,確保佢哋可以喺繁忙中搵返平衡。」

要推動社會多啲資源去幫助夾心照顧者,聽都知唔容易。不過,我哋永遠都可以由身邊嘅一個微小善意或改變開始。首先,照顧者要照顧好自己嘅最minimal嘅需要,唔好瞓都唔夠瞓,唔好逼到自己患上抑鬱症。然後,要識得求助,向身邊信得過嘅人嗌救命,家人朋友有時比你想像中樂意向你伸出援手,當然,到你過渡最艱難嘅時候,不妨也向他人提供協助。如果當刻身邊真係無人能夠騰出空間,咁可能就要降低期望,唔洗樣樣都做到100分,合格剛剛好就夠。

參考資料

  • Baowen Xue, Rebecca E. Lacey, Giorgio Di Gessa, Anne McMunn. Do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trajectories change around transitions into sandwich care? Results from the UK household longitudinal study. Public Health, 2025; DOI: 10.1016/j.puhe.2024.12.001
  •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2025, January 6). ‘Sandwich carers’ experience decline in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ScienceDaily.

圖片來源:Pexels

🔹POPA家長支援服務🔹

我們的團隊來自不同界別,分享共同理念:關顧孩子成長,陪伴家長同行,期望以自身專業,為家長及孩子提供適切支援,包括教養諮詢|家庭治療|兒童為本遊戲治療|個人輔導|伴侶/婚姻輔導等,如你也希望有人同行,聆聽你現在的困難,可按這裡了解詳情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