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轉暑假(下):做個稱職的陪玩師,建立孩子抗逆力

相信你必定經歷過此場面:孩子在遊戲處於劣勢甚或最後輸了,最後發脾氣收場。有些大人認為孩子「玩個遊戲啫,有咩好唔開心,唔好喊啦」,更可能衝口而出「你再係咁,下次唔同你玩喇」。

其實家長的反應也是能夠理解的,畢竟我們都不希望孩子「唔輸得」、「玻璃心」,最好他們從小就有足夠抗逆力,將來面對再多的困難也能迎難而上。只是,這種對孩子負面情緒的全然否定,並無法帶來心中所想的效果。硬生生把孩子的負面情緒抑制下來,也不會令這些感覺消失。

允許情緒可建立孩子抗逆力?

玩轉暑假(下):做個稱職的陪玩師,建立孩子抗逆力

台灣諮商心理師胡展誥提醒我們,接納與疏導孩子在遊戲中產生的各種情緒,才是最好的調節策略。

接納,是指允許情緒浮現,觀察到情緒而不加以評價,也就是說大人需要建立一個思維,孩子不開心是可以的,生氣是可以理解的,遊戲與輸贏對孩子來說可以是一件大事。疏導,則通常是指大人的陪伴,創造情緒的出口,讓情緒慢慢流動,漸漸平復,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同理。例如是協助孩子辨識情緒,將他的感受反映出來:「當你發現玩具都被人拿走了,你很生氣」、「你很努力卻無法贏球,覺得很挫折」、「當你睜開眼時發現大家也不見了,你覺得很害怕」。

傾聽也是很有效的方法!

不知你有沒有遇過孩子在玩耍中經歷不快後,跑過來向你討公道,你耐心聽過後想替他想辦法,卻發現不一會他已經與其他孩子和好了——因為孩子需要的並不是大人的介入,僅僅是專注傾聽已能讓他感到情緒被接住,不舒服的感覺馬上就變得輕省了。

假如孩子情緒開始穩定下來,大人也可以向孩子再次確認:「你需要我為你做什麼嗎?」通常孩子也會說「我沒事了」,然後繼續回到遊戲。這樣一來,孩子就能慢慢在遊戲中鍛鍊情緒調節的能力。

還孩子一個遊戲中成長的童年

童年也許已離我們很遠很遠,遠到我們忘記了當初自己是如何在遊戲中成長。人一生再精彩也得一次童年,希望一連三集可以提醒我們,如何陪伴孩子走過他們珍貴而且無得Encore的童年,他日回想起來不只有功課學習和壓力,而是跑跑跳跳,有家人朋友相伴的美好回憶。

參考資料

胡展誥(2024)。《情緒流動:11個內在對話練習,陪伴孩子調節情緒》。遠流出版社。

圖片來源:Pexels、Canva

⭐自家廣告⭐

若想收到POPA最新活動詳情,可按此加入POPA活動發佈Whatsapp群組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