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謊了!?——任何時刻都是教養的契機

某天清早,我家七歲兒子跑到我床邊,跟我說:「媽媽,我很累要多睡一點,你不要進我房間喔!絕對不要來吵我喔!」嗯?!我想不需要動腦,父母一聽就知道:這有問題!總是活力充沛的兒子又沒生病,怎麼可能一早就喊累,這百分之百是說謊。

現在,問題來了,我該怎麼處理?

我有三個選項:一、立刻質問他,二、等他在房間時進去抓個正著,三、事後再處理。三者都可行,但關鍵是:我想達成的是什麼目的?在此邀請讀者先想想如果是你會怎麼處理?為什麼?目的為何?文末我再分享當時的選擇。

孩子說謊怎應對

孩子說謊都是教養的契機

孩子說謊,雖然令家長生氣、傷心、煩惱,但其實也是教養的契機。要思考教孩子什麼之際,首先需要先明白孩子說謊的原因。孩子常見的說謊原因有四大類,縱軸是內在(抽象)、 外在(具體);橫軸則是逃避負面回饋、贏得正面回饋四個象限:

1️⃣ 逃避內在負面回饋:怕丟臉 、怕父母失望等。
2️⃣ 逃避外在負面回饋:怕被責備、怕被處罰等。
3️⃣ 贏得內在正面回饋:想得到抽象好處,如:讓父母開心、獲得認同、被認為聰明、被稱讚肯定等。
4️⃣ 贏得外在正面回饋:想得到具體好處,如:獎賞、掌聲、偷懶、不用做某件事、或能做某件事等。

針對這四大類,家長可以分別有不同的教養重點:

逃避內在負面回饋➡️無條件接納孩子

無條件接納的不是行為,而是接納孩子本身,讓孩子知道不管發生什麼,都不會改變父母對他的愛。對,也許父母會因為孩子行為而感到失望,但不會對孩子失望,我們知道孩子只是還沒學會、只是還要練習,也願意陪他一起學習。失望是瞬間的,重點是謝謝孩子真實地讓我們知道可以在哪些方面幫助他,親子能夠一起進步。

逃避外在負面回饋➡️承擔「後果」

不想被處罰、責備是人之常情,當然這不是說謊的正當理由,但如果你想教孩子「不要說謊」,那他們說實話時卻要接受處罰,反而會導致他們選擇說謊,這樣好像沒有達成一開始的目的。

所以我們除了平時教導誠實的重要性外,也要降低「誠實要付的代價」,例如:當孩子在誠實說出自己做錯事時,我不會再針對錯事責備他,但會讓他承擔後果,為做錯事負責;偷偷多用了電腦,就要把時間還回來,但因為誠實,不加倍處罰。

贏得內在正面回饋➡️多稱讚肯定孩子的內在特質,而非某個行為結果

當父母習慣用比較籠統的方式稱讚孩子時,孩子容易理解成因為自己的行為表現有好結果,而得到讚美,如考試得到高分,所以被肯定。於是,孩子可能錯誤聚焦在好表現上,而不惜用作弊的方式,來「考高分」。

但如果父母能用具體、著重內在特質的方式來讚美孩子,孩子讀取到的重點可能就不一樣,如:「這次考試,媽媽發現你有認真準備,很有耐心把不懂的搞懂,就算做錯一次也不輕易放棄,很有韌性跟抗壓力,很棒!」被稱讚的不是高分,而是自己的努力及特質,孩子就會知道媽媽看的是自己準備考試的過程,而非分數結果。

贏得外在正面回饋➡️獎賞不只依據結果,更看重過程;負責任的意義與代價

在鼓勵孩子或建立獎勵機制時,避免完全用結果來定義,強調加入過程的努力。如:我們家有用儲點數的機制,我通常會跟孩子說「如果你能負責把所有書放到書架上,我幫你加一點;如果你不只放上去,而是把每本書一一放好,我幫你加三點。」

另一方面,我也教導孩子:隨著年紀增長,你會有隨之增多的權利,但也伴隨著責任。權利義務是一體兩面;你想要享受,就要負起責任,否則會有代價。今天你因為不想做某件事而說謊,但這件事不會永遠消失,你遲早還是會面對,而且可能累積得更多、代價更大。

舉例來說,孩子不想收拾房間,把東西全部塞床下,說謊已經收好了,房間的髒亂不是不見,可能只是一時看不見,可能造成兩個後果:下次要收的東西倍增,及找不到東西。後果就是代價,你要付嗎?

當我的孩子說謊,我選擇了……

回到開頭的事件,我知道兒子百分之百是想在房間偷用iPad,他知道他不應該一早起來就看iPad,所以才謊稱自己很累,想要逃避外在負面回饋——被責備處罰。在那個瞬間,我想要孩子學習承擔後果,並給他誠實的機會,再加上……我還很累想再睡,所以我選擇事後再處理。

等我起床後,兒子聽到聲音,很機警地自己跑出房間。我跟他說:「媽媽覺得很奇怪,你怎麼會睡醒了又說很累要再睡,這一點都不像你平時的樣子,你是不是有什麼話要跟媽媽誠實說?」兒子剛開始還不想承認,我就直接走進他房間,翻開枕頭,果然看到iPad,兒子這才老實說「對不起啦!我剛剛有用iPad。」

我謝謝他誠實告訴我,並強調「媽媽很看重誠實,這是做人很重要的品格」,同時告知「因為你現在誠實了,所以我不處罰你一早的說謊,但你還是偷用iPad,所以我要檢查你iPad的螢幕使用時間,看用了多久,就扣多少時間,今天時間扣不夠的話就扣到明天」。肯定誠實的美德,並讓孩子仍承擔這次偷用的後果,說好該扣一倍或兩倍時間就執行。

面對孩子說謊,家長不妨想想這次最想教導孩子什麼?再來決定該何時與怎麼處理,才最能達成想讓孩子學習的。建議家長一次一個目的就好,比較聚焦,不易混淆,以免有反效果哦!

圖片來源:Pexels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