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並沒什麼教養絕技,學會修復就對了

每次親子角力後,你會感到內疚嗎?可會覺得一手破壞了親子關係?相信大家都會試過同小朋友爭辯過後,糾結了好一陣子,卻不知如何打破僵局。

我們都想找到教養的絕技,但臨床心理學家Dr. Becky Kennedy卻說,若只有一件事是家長必需要學會的,那不是什麼技巧,而是「修復」(Repair)!

她指與其愧疚自責,把關係修復才是父母最需要學會的事,但從來無人教過我哋咩叫修復,修復又同道歉一唔一樣呢?今日就同大家分享下呢個概念。

世上並沒什麼教養絕技,學會修復就對了

修復跟道歉有何分別?

所謂「修復」是指我們要回到關係連結斷掉的那個時間點,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並承認它對他人產生的影響。通常修復可以促使雙方開啟對話,而不是像「道歉」那樣,趕忙結束對話,以便前行。(即係「我講咗Sorry啦,Let’s move on~」)

換個說法,修復亦係重新編寫記憶。即係明明發生咗一件大家都唔開心嘅事,但我哋可以通過修復,讓呢個故事可以有一個不一樣的結局,而非停留在破裂的瞬間,等大家心中的刺可以真正拔掉。

在親子關係中,這特別重要,因為你對孩子大吼後會經驗到難受、自責,孩子也一樣。他一樣會自責、會害怕。如果我們不去修復關係,那麼孩子需要獨自面對這些情緒和痛苦,並紥根在心中,影響到他們的成長。這比起我哋一開始時的大吼可能更糟。

借用Dr. Kennedy分享過的一個例子:

你本已疲憊不堪,用僅餘精力煮好晚飯,怎料孩子劈頭一句:「吓,又係呢啲?」,有無搞錯!媽媽咁辛苦都唔識體諒,唔食就算,之後佢仲要拋下一句「憎死你!」就跑回房間。

事後,你可能會發現自己的語氣也重了,孩子也可能受傷了。要不是這麼勞累,當下你亦不會如此激動,一下子就失態了。現在親子間有了嫌隙,但要如何再打開那扇溝通的大門呢?修復就是了。

關係修復四步曲

第一步:先把事情搞歪(笑)

無出事,就唔洗修復啦~不過我哋唔洗專登做呢步,因為基本上呢一步一定會三五不時就發生一次!

第二步:先跟自己修復

自我修復意味著把你的身份(你是誰)與你的行為(你做了什麼)分開。我們要明白到,即使我認為自己的行為不好,這不好的行為並不能定義我作為人、作為父母的價值。

即是我們可以承認自己把事情搞砸了,說錯話了,但我們不必為自己貼上「壞父母」的標籤。在同理他人之前,我們也必須先對自己慈悲。

第三步:跟孩子進行修復

即是明確陳述發生的事情、承擔責任,並說出下次你會有何改變。

例如可以我們試著對孩子說:「那天晚餐對你大吼,我感到抱歉。然而那並非你的錯,我也在努力練習如何在沮喪時仍然保持冷靜。」這樣的說法能和孩子一同回到事情發生的時點,向孩子展示如何為自己的行為和情緒負責。

來到這裡,可能有些家長會覺得「怎麼不是孩子的錯?他的態度和言辭都很過份喎!」不用著急,「修復」不是放縱孩子,只是我們知道修復好跟孩子的關係是首要的任務,所以在那一刻,我們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不陷進「自責」的習慣中。

第四步:教會孩子沒有的技能

接下來,就大家最關心的一環:「教導」。因為當關係修復好,亦同時代表你們正處於教養的好時機,但Dr. Kennedy提醒我們,要小心跌入「假修復」。

例如是,明明說「抱歉我在廚房對你大吼」,後面卻說「但如果你不抱怨在先,這一切就不會發生」,再次演變成互相指摘。這些說話暗示一切都是孩子一手造成的,這不但無助修復,更會讓孩子萌生「原來都是我的錯」的想法。

所以我們必需要先調整心態,把關係放在最首要的位置。也是在關係修復的過程,我們可身教孩子,如何表達意見(我不同意他的行為),同時讓對方感到被尊重和同理(但我理解及明白他經歷的情緒)。

另一方面,重新修好關係之後,孩子也會更願意接受教導。我們可以特別針對他還沒有的「技能」,提供方法,讓他知道可以如何改變自己的行為。

回到晚餐的例子,孩子很可能是不喜歡晚上的飯菜,但溝通技巧不足,令表達太過直接傷人。Dr. Kennedy表示,她會這樣說:「我知道你並不總是會喜歡我做的晚餐。不要說『太噁心了』,你可以說『那不是我最喜歡的』。」

這樣的說法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失望情緒被理解了,也會學到如何調節自己,並與他人進行有效和尊重的溝通。

小總結:修復為何那樣重要?

因為「修復」能避免孩子在關係出現衝突後,停留在自責的狀態。他們會明白行為不等同自我價值,做錯了可以改正,而不是他整個人很糟糕。而且過程中,親子關係的傷痕會得以修補,孩子也會更容易吸收父母的教導,能夠學習到如何與人溝通。

圖片來源:Pexels

⭐自家廣告⭐

若想收到POPA最新活動詳情,可按此加入POPA活動發佈Whatsapp群組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