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問題浮現,我才察覺自己沿用了上一輩的教育方法

上一輩的教育方式

#134 大仨爸 (全職爸爸,大女15歲;二仔12歲;細仔歲半)

「早上和歲半的兒子到母嬰健康院,見護士長時,兒子主動雀躍地玩著面前的三顆小積木。

讚賞孩子的教養法

『爸爸教佢玩一次啦。我要見到佢識得自己擺上去。』護士長邊寫紀錄邊說。

『嚟,BB,擺…擺…擺…』聽到護士長要求的我立即示範。兒子很合作,隨即跟著擺了一次又一次。

『爸爸讚吓佢啦。』護士長仍在寫著紀錄。

『嘩!BB好叻叻呀!』我一再遵循護士長要求。

『爸爸咁樣唔得架。』護士長很快便打斷了我的行為。

什麼?讚了也不可?當我仍在遲疑的時候護士長已接著解釋:『讚係要佢一擺完第三粒嘅時候即刻讚,唔係等佢做緊第二次嘅時候先黎讚。要俾佢記得點做會得到爸爸嘅讚賞,咁佢就會學習到邊一次佢做得好、邊一個行為係啱。』

聽到這裡,我點滴在心頭。因為大女兒在早年便是用相反方式教養長大的。

雖不至於沒有鼓勵,可責備的說話也不算少。她做錯時,我們聲線會提高,語氣也很重,直呼全名作開場白;假如是重複犯錯,我們更會不耐煩:『我話要咁樣咁樣做……知唔知道?」

打與罵,管用麼?

當時我並沒有察覺到自己是在沿用上一輩的那一套,畢竟大女是我們第一個孩子,當年自己也只得二十五歲,沒有什麼教育概念。我的父親性格火爆,我變得像他一樣,要不沉默,要不就爆晒出來,鬧鬧鬧;母親則會經常打我和弟弟,所以被子女觸及底線時,我也很易衝『手』而出。

直至她六歲,問題陸續浮現。

『係咪癡線架!』『唔講喇。』——這些說話,她開始常掛在嘴邊。有次她跟弟弟一同吃啫喱糖時,明明是擔心弟弟哽頸,卻表現出不耐煩:『我話咬一啖!食一啖!吐一啖!知唔知道?』

原來,我們教誨她的語氣,她都會一一複製,放到自己的嘴巴裡頭,影響了與別人的交往相處。

最令我們難過的是,間中會從老師口中得知她不被同學喜愛,因為別人感覺她較難相處。她跟同班同學的人際關係欠理想,使得她的情緒時有波動,而這個問題已由小學延伸至現時中學階段。

我們最初發現問題時,女兒已六歲,已錯過了黃金印記時期,想教好卻不討好,十分吃力,自問已有多次氣餒的想法。但既然深知教導方式上出了問題,我們也不能再繼續錯下去,讓事情發展到沒得轉彎的地步。

這些年來,我們可以做的,就是盡力去收歛自己的脾氣,嘗試多跟她用傾談講理的方式溝通,希望可以以身作則,改善她的行為語氣。我與太太也繼續學習,看書也好,工作坊也好,有時學校舉辦的分享會也好,或多或少能為我們敞開心內的那扇窗,時刻提醒我們放下父母那高高的身段,與子女並肩而行。

其中一扇窗,就由護士長打開了——看似簡單的讚賞、鼓勵說話,原來不可吝嗇之餘,也不可遲疑不說。

現在我學懂了,希望還不算太遲吧?」

圖片來源:Unsplash

⭐自家廣告⭐

若想收到POPA最新活動詳情,可按此加入POPA活動發佈Whatsapp群組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