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後才道的別|我童年的交友遺憾

當孩子交了媽媽認為的壞朋友

當孩子交了媽媽認為的壞朋友

1996年,家中電話鈴聲響起,找我的。
「喂,我是綺華。你在幹嘛?」
「沒幹什麼。」
「…你最近為什麼都不搭理我了?在學校也不跟我一起玩了?」
「ummm……不知道。找我有什麼事嗎?」
「哦……媽媽說我們很快要移民到新加坡了,我下星期就退學,我們再也不能見面了。」
——沉默良久——
「…嗯,我要掛線了,拜拜。」
掛電話後,我好像躲起來哭了,其實也不是記得十分清楚,畢竟已經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但是對話內容還有綺華失落的聲線,我卻記憶猶新,彷彿只是昨天的事。

綺華是我回憶中第一個好朋友。

小學二年級,我從家附近的村校,轉校到市中心的名牌小學。轉校生不好當,環境截然不同,交朋友是首當其衝的難。我本來就比較慢熱,花了好一段時間,終於交到了第一個朋友,就是綺華。我很喜歡跟她在一起。

綺華個性調皮又活躍,說起話來直腸直肚,又喜歡整蠱別人,不算是受歡迎的同學仔。但無論如何,她是我第一個,也是當時唯一一個朋友,於是關於她的一切,回家後我都跟媽媽分享。有一天,媽媽說:「綺華聽起來很頑皮,你以後不要跟她玩了。」生性膽怯怕事的我沒有反抗。

這也就是那通絕情電話背後的原因,這通電話,媽媽就在旁邊聽着。

其實類似的事情並非第一次發生。

那個年代,小朋友大多都會走出屋外跟鄰居小孩玩耍。但我從來都沒有,因為媽媽說那些小孩只管通處走,都不唸書。

一年級開學時,媽媽囑咐不要跟某幾個同學交往。然而,那幾個正是唯一主動邀請我一起玩的同學。

後來在小學的期間,還是有交到一些朋友,但感覺都戰戰兢兢。很想交朋友,但很怕交錯朋友。同時,我開始反過來怕別人不喜歡自己,不想跟我交往。我揀人,人亦會揀我,對吧?

升上中學,媽媽沒有再干預我交朋友,大抵是她覺得我長大了。但我已經被植入了朋友篩選模式,會自行檢閱同學的「好壞」。好幾次,明明結識了投契的同學,都因為覺得她們「不夠乖」,內心感到不安而退出那朋友圈;也會因為想交到「乖朋友」而刻意對其實沒有很投契的同學示好。直到高中,遇上幾個「又乖又投契」的同學,才結束尋找好友之旅,跟她們成為好朋友,好姊妹。

此後,其實我一直沒停止過對於加入新的朋友圈的恐懼。每次轉換新環境,我都感受到一股壓力,怕自己格格不入,不受歡迎。

不知不覺,這名社交恐懼的少女已經三十多歲,育有一個兩歲多的女兒。

不管是哪一代的父母,都很強調讓小孩過一個愉快的童年。我的童年當然不算苦,卻也不特別值得回味,朋友這一環帶著遺憾,少不免會感覺有所缺失,甚至總是有種孤獨感。那麼,我會因此而盡我最大能力給予女兒最大限度的交友自由嗎?假如我的寶貝女兒交到了我認為「壞」的朋友,我又會出手干涉嗎?要如何干涉?干涉到什麼程度呢?

媽媽當年的苦心我自然明白,同儕關係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有着不容忽視的影響。父母緊張孩子交到哪門子的朋友絕對無可厚非。誰能怪責一個愛女心切的媽媽呢?

為人父母,或多或少都會在無意中闖進各個育兒誤區,在裡頭碰上許多的盲點。我們的出發點總是「為咗小朋友好」,卻想像不到一句說話,一個反應,一個決定,對孩子的影響可能有多深遠。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只有犯錯後懂得反思的爸媽。

而每個人在成長的路上,亦難免會受過傷,我們都是從過去的跌蕩中學習、領悟、重新出發。

偶爾我會想,如果那時候我鼓起勇氣對媽媽說「可是綺華是我唯一的好朋友,我很喜歡她」,結果會有什麼不同嗎?我們還會繼續當遠距離朋友嗎?或許只少不會在心中留下一根刺?更重要的是,媽媽會感受到我內心對友情的渴望嗎?

「綺華,對不起,謝謝你當我的好朋友,一路順風。」

圖片來源:Pexels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