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在快餐店聽到有一位媽媽在訓斥孩子:「哪個學生像你這樣?怎麼一點點功課幾個小時也做不完?你看看你考試的分數,有臉見人嗎?」
那位滿臉憤怒的媽媽雙臂交叉抱在胸前,盯着坐在她對面的女兒。女孩低着頭,縮着肩,默不作聲。當媽媽越說越生氣,攻擊也轉了方向:「東西很難吃嗎?吃不下別吃!看看你吃東西的樣子,就好像別人欠你錢的樣子……你做什麼都做不好!」
然後,那位媽媽察覺整間餐廳都安靜下來。見氣氛不妥,她餘怒未消地說:「走了!」女兒也默默跟在媽媽身後出去。
這尷尬的一幕讓人心疼女孩的無助,但我卻又能同理那位媽媽:因為我也是常年在「情緒爆發—後悔—再爆發—再後悔」的循環裏打轉的母親。雖說能在公開場合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但我發起脾氣來,和這位媽媽簡直如出一轍。
有段時間,我幾乎每天跟女兒因為學業問題起衝突,我的不滿和情緒經常如同洪水決堤一樣傾瀉而出。但我深知任由情緒爆發可能會破壞孩子自尊、破壞親子關係,甚至讓我事後無比討厭自己。為了改善這一點,我嘗試過很多辦法控制情緒:
與壞脾氣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1️⃣預演大法:例如我會在女兒放學前自己先預演一次,想像她今天沒有做改正、做功課時磨磨蹭蹭……假如這些狀況發生時,我要如何「心平氣和」地跟她溝通,向她展示我的「接納」和「同理心」。這種預演讓我有備而戰,當情況發生時可從容應對。
但是當我以為今晚能做個好脾氣的媽媽時,女兒總會帶給我「驚喜」:「什麼?忘記帶功課回家?」「被老師點名批評了?」這些意料之外的情況往往能讓我一秒現形。
2️⃣我還給自己列了一個「防發脾氣清單」:
1.批評和指責能讓孩子變好嗎?
2.孩子的心理健康重要,還是某件事情上的對錯重要?
3.你想讓孩子變成一個沒有信心,總是否定自己的人嗎?
4.愛、理解、接納!……(下刪N項)
當我心中被負面想法填滿時,我把這個清單讀一遍又一遍,希望通過這些反思調整自己的管教方式。但一旦情緒佔了上風,所有的理性思考全都化為烏有,我依然會失控,沒法走出「發脾氣-後悔-發脾氣」的循環。
轉換視角後,我和情緒打成平手
我經常自問:「為什麼我就是控制不了情緒?」我心底始終認為導火線是孩子,是她點燃了我身上的炸藥:「因為你今天又犯錯,所以我情緒失控!」
這種觀念使我一直把關注點放在改善孩子的行為,直到我問自己:「是誰決定把情緒的導火線放在孩子身上?我的情緒該誰負責?當我的情緒爆發時我要解決的是誰的問題?」所有答案指向的都是我!
清楚這一點後,每當我又要情緒失控,我會把注意力轉到自己身上,在心中默念:「閉嘴!閉嘴!閉嘴!」
對我來說,適時提自己「閉嘴」是目前最有效的控制情緒方式。只要閉嘴5分鐘,待理智回來後,我能找到其他更好的處理方法;我會發現剛才的想法多麼偏激可笑;我亦無須修補情緒暴風雨後的殘局……我甚至會努力說服自己:「不是不讓你批評孩子,但先閉嘴5分鐘,之後如果還想批評的話再說。」
不過人總有忍無可忍之時,「閉嘴」只是治標不治本。要從根本解決情緒失控問題,我需要真心接納孩子、欣賞孩子。可是如何做到呢?
方法一:擁抱現在的樣子
第75屆金球獎電影《Lady Bird》(港譯《不得鳥小姐》)講述一個青春期女孩的成長故事,劇中有一段對話令我印象尤其深刻:
“I want you to be the best version of yourself you can be.”——女主角的媽媽對她說的這句話,道出很多母親(包括我)的心聲。我的孩子是一個很好的孩子,但我希望她變得更好,所以總想糾正她、總是「看她不順眼」,結果引起我們間的衝突。
“What if this is the best version? “——女主角的回應,也是我現在常常問自己的問題。如果孩子現在的樣子已經是最好的,她不如我想像中聰明優秀,我能接受她嗎?即使她倔強、不愛運動、經常忘東忘西……我還愛她嗎?答案是肯定的。這讓我放下要「改造孩子」的執念。
方法二:少盯着終點,多看看起點
對孩子有期待並非壞事,問題在於我們設立期望後,容易會不由自主地比較現況跟期望的差距,結果看到的都是缺陷和不足,令我們焦慮和不滿。
我開始提醒自己多回頭看看,回顧孩子一路走來的進程。正如我不再總跟我心目中的「好媽媽」比較,而是跟昨天的自己相比:「今天及時閉嘴了!」「這星期發脾氣的頻率少一點了!」
察覺到點滴累積的進步,讓我更懂得欣賞自己和孩子。
方法三:記得愛自己
家長為孩子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和金錢,很多時對自己卻分外吝嗇。作為有血肉有情感的人,難免會有委屈和不值感,覺得自己「付出那麼多,孩子卻不領情」,積累的怨氣往往令孩子成了我們情緒的出口。
我們需要察覺自己的情緒及需要,並適切地回應:例如放個小假、報讀有興趣的課程、騰出時間去做美容……也許有些願望不能一時之間實現,但我們總能找到在當下愛自己的方式。當我們能夠愛自己,也更能夠愛孩子。與各位家長一起共勉。
圖片來源:電影《不得鳥小姐》劇照,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