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長唔使考牌嘅,試下轉換心態啦!

香港近年十分強調「家長教育」,新一代父母一方面漸漸明白為人父母需要學習,同時孩子每到一個階段都有新挑戰,可以說是學無止境,更重要的是網上看了很多資訊,甚至付費上家長課也未必實踐得到,就算實踐得到亦未必見效。在為人父母的路上,仿佛滿滿都是挫敗跟焦慮。

不過,家長教育是否只能夠由專家教、家長乖乖坐著聽?如果我們說,家長本身就是最好的育兒專家,你又相不相信?

家長就是自己的育兒專家?

傳統家長教育著重灌輸專業知識,也許會令父母們誤以為自己很多事都不懂,並非合格的父母,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得到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由2020年9月起推展為期3年的「賽馬會『你』想家長培力計劃」,這計劃正正嘗試顛覆大家的認知,目標以「家長培力」及「轉化學習」為本的手法,令家長發揮到自己的親職能力。那究竟培力跟轉化學習是什麼?

「培力」,即旨在培育家長的自信心及個人能力,發掘內在潛能,克服親職焦慮。
「轉化學習」,即鼓勵家長由被動的學習者轉化為主動的參與者,建立家長互助支援網絡。

計劃還有另外3個核心元素,分別是「啟迪」,重新啟發為人父母的意義,思考如何跟子女同行。「成長」,指幫助家長整理生活經驗,由自身成長故事中找出和子女的連結。自主,就是喚醒家長,重新主導自己的人生,勇於面對社會處境的挑戰。計劃的英文名“JC Project IDEAL”正正由此而來。

省思助父母轉換心態

「從來無試過會有人咁樣打開我個心,挖晒出嚟,再睇返自己小朋友,原來我細個都係咁樣㗎。」

這個計劃跟一般家長講座不同的是,這裡沒有專家直接教你應該怎樣做,家長的主體經驗非常受到重視。因為計劃的理念是:父母在人生路上必定已經累積了很多經驗跟智慧,所以社工不會視家長為一張白紙,單向地灌輸,而是作為輔助,協助家長整理自己的人生經驗和親職經驗,反思社會文化如何影響自己對親職角色的期望。這其實是將主導權交回父母,讓大家有機會深入反思。

就像有家長指參加計劃之後,「明白到原生家庭對自己嘅影響,盡量唔會將呢啲經歷帶畀自己小朋友。」

同時計劃亦嘗試幫助家長找回自己的資源及優勢,肯定自己的能力和價值。例如有家長平日會跟仔女做親子手工,但參與計劃入面其他藝術創作,才發現自己原來甚有藝術細胞!

另一個家長還說:「世上無100分嘅父母,只有同孩子一同進步嘅父母。」這個自我肯定十分重要,能夠促使父母跟子女分享豐富的人生閱歷,讓父母成為子女的同行者。

省思助父母轉換心態

體驗式的家長教育

同行的除咗親子,還有計劃的社工及其他家長,共同學習的體驗令他們建立到一個緊密的社會支援網絡,彼此互相交流及培力,亦因為社工的角色由主導變成輔助,大家平起平坐,家長的信心都會有所提升。有家長分享,相比跟孩子同學的家長,在小組中認識的同路人,分享會更深入;更有家長能夠由其他家長中回想自己的教養,學習尊重仔女的諗法。

其實,與其將家長教育的重點聚焦在父母身上,計劃更著重協助每個家庭創造更多家庭成員間的相處經驗,夫婦、兄弟姊妹在「共同協作」的過程中,會學習到理解及體諒對方的處境跟感受,增進家人之間的連結。這些體驗式的影響力是講座式家長教育沒法給予受眾的。

提升家長的親職效能

在計劃完結後,擔任計劃研究同顧問的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亦發表了研究報告,高達98.3%家長認為他們更清楚為人父母的目標;96.1%認為自己更加掌握如何為人父母;94.5%反映他們更懂得處理孩子行為;94.6%認為他們透過活動可以跟其他家長互相支持。超過1,300名家長參與計劃後,在親職效能、親子關係及社會資本三方面都顯著提高。

有時候,我們以為失敗的原因是「自己唔得」,但原來,真正失敗的原因是我們「太相信自己唔得」,而明明我們本來就有足夠的能力跟資源去應付挑戰,只是我們不知道可以為自己「培力」。或者我們給自己多一點信心,心態改變一點,育兒路亦會走得舒心一點~

圖片來源:Pexels

⭐自家廣告⭐

若想收到POPA最新活動詳情,可按此加入POPA活動發佈Whatsapp群組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