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心理學家:靜觀教養助父母學會欣賞孩子

從靜觀教養到欣賞孩子

「『點解你做功課做得咁慢?成個下晝都做唔晒,係咪想留班!?』佢聽完,情緒更加激動,撞牆、咬手,我大聲啲叫佢唔好,佢仲變本加厲,我真係無晒辦法。」媽媽一跟我見面,就開始滔滔不絕地談論着兒子不同的行為情緒問題。

個案分享

他的兒子是個小學三年級生,不太善於表達自己的情感,也有一些學習上的障礙,功課常常追不上,有很多科不合格。在媽媽面前,這孩子很少發言,有時會顯得有點不耐煩。但單獨見面的時候,他都願意分享,他會告訴我媽媽的責罵讓他很不開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這個男童心性直率,在遊戲的時候、練習呼吸的時候、角色扮演的時候,總是展現出純真燦爛的笑容。他明明是一個很善良的孩子,但是每天的相處卻容易令媽媽只專注他的「問題」,甚至讓她看不到他的獨特之處。

我們固然可以從孩子的問題著手,教他有效表達情緒,幫助他的學習困難,但是媽媽沒察覺,感到無助的不單是孩子,還有她自己,深怕沒有人可以幫到兒子。在我們的鼓勵下,媽媽參加了靜觀教養的小組課程(Mindful Parenting)。

靜觀第一課:細味孩子乾

第一課是:靜觀進食:細味品嘗提子乾。
媽媽雖然沒說出口,但她皺著眉,顯得有點疑惑,相信心中有這樣的疑問:「食提子乾跟管教孩子有咩關係?」。

當我們學會靜觀孩子,欣賞他的優點,關係也會逐漸緩和,少了一些批評,多了一份親密。

但我們先不開估,著她運用五官仔細地去感受提子乾的質感、味道、顏色。你可曾仔細看過提子乾的紋理,刻意感受它放到舌尖的質感,還有滑下喉嚨的感覺?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容易跳過自己的情緒、感受、身體感覺、想法。透過靜觀練習,我們不單能平靜自己的情緒,也能學習抱着一份好奇的心──「靜觀裏提到的初心」,不加任何批判地去觀察日常生活的細微時刻,發現更加多不一樣的事。

然後我們給媽媽的家課是:回家後,「靜觀孩子乾」。
「哦,即係要嗒真啲我個仔咩味……」媽媽邊點頭,邊自言自語。

欣賞孩子:別錯過每一件「小事」

她回家後不但細心觀察孩子的每一刻,還有自己的情緒反應、身體感覺、想法。後來她跟我分享了新年時的一件「小事」:

孩子對聲音十分敏感,平時遇到噪音會極力避開,但在新年舞龍舞獅搶生菜的環節,媽媽靜心地觀察着他,才發現他努力地蓋着自己的耳朵,去搶生菜,希望媽媽身體健康,新年平安快樂。媽媽的靜觀孩子乾,發現了這個孩子的善良以及對媽媽很多很多的愛。

當媽媽學習欣賞孩子的優點,二人的關係也逐漸緩和了,少了一些互相批評的時間,多了一份親密的感覺,孩子的情緒行為問題也開始好轉。一個家庭的希望不只在於心理學家,而在於父母、孩子是否願意改變。

願家長們都能學習靜觀孩子乾,發現孩子更多的優點與獨特之處,細微感動就在生活每一刻。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