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的天生很乖,有的「愛扭計」?如果大家相信教養的影響很大,那麼孩子扭計與否,會不會是我們在引導孩子的細節上,處理有差別所致?
▌你會平時忍耐,有時突然大爆發嗎?
有些家長自己從小被教育不能發脾氣,或者很不喜歡與人衝突的場面,於是平時對孩子百般忍耐,面對孩子的頑劣行為或無理取鬧,一律隱忍不發,但累積到一定程度時,才終於忍無可忍,來個大爆發。
「忍」顯然解決不了問題,還可能忍出病來。更常見的是,平日平和的家長在爆發那一刻的表現,很可能嚇到孩子,事後他們自己也後悔不已。
▌你會堅持原則,不為孩子退半步嗎?
另外一種家長,因為害怕寵壞孩子,在很多事情上堅持己見,不願意為孩子讓步一分一毫,常常和孩子扭擰,原本美好的日子過得眼淚鼻涕交加,心煩意亂。
然而,細看家長們堅持的事,有時候退一步看,卻未必是「大是大非」。例如,每天只能吃一顆糖,哪怕是過節,也不能破壞規矩。如果我們可以尊重孩子,讓他們在某些事上有選擇的權利,或和孩子達成部分協議,情況會不會不同?例如偶爾多吃幾顆糖是可以的,孩子沒有強忍慾望的感覺,心裡的壓抑少了,也比較不會對家長產生抗拒或憤怒的心理。
▌衝突源自太過堅實的界線
有趣的是,我們越是叨叨不休的事,越容易出現不想要的結果。就像越是擔心孩子吃不夠,孩子越不愛吃。彷彿家長在哪裡焦慮,孩子往往就在哪裏出問題。
衝突其實只有一個根本的原因,我希望你怎樣怎樣,但你的做法和我希望的不同,雙方互不相讓造成衝突。如果我們習慣用權威壓制孩子,孩子可能變成一個只知道順從,不敢堅持自己原則的人,也可能會用叛逆、說謊或否定自己等方式來反抗,小事如頂嘴,大問題如抽煙,放棄努力,破罐破摔等。
▌和孩子一起學寬容
但我看過另有一種相反的例子,某某孩子小時候超級頑皮,孩子的媽媽卻仍然愛他。結果孩子長大了之後,不但沒有變成傳說中的敗家子,反而成了事業有成,孝順媽媽的「別人家的孩子」。
網上流傳著一個台灣名人李開復小時候的故事,是這樣說的:
我是個特別頑皮的孩子,幾乎不可能安靜地在一個地方坐上半小時;上課特愛講話,甚至惹得忍無可忍的老師用膠帶封了我的嘴;為了能玩水一小時,我把家裡的鐘錶全調慢一小時,害得母親第二天遲到⋯⋯但母親並不像其他家長一樣對我嚴厲管教懲罰,反而覺得我非常有趣。
「慈母多敗兒」說的是是非不分,一切以孩子為中心的情況,內地一孩政策就產生了一些小霸王。然而一般情況下,只要媽媽們有原則,一方面不亂寵孩子,另一方面懂得在小事上放過孩子,孩子在耳濡目染下,學會體諒別人的需要,有尊重別人,對別人寬容的態度,長大後不會因為對小事情的偏執,而讓別人覺得不舒服或不被尊重,而且很可能比從小只懂得順從的孩子更加敢於堅持原則,打破規則,在工作中更有創意。
家長在小事上不執著,在原則問題上態度堅定,但不囉嗦,孩子學到正確表達自己立場的方式。減少親子關係的無謂消耗與衝突,湊仔生活雲淡風輕不是夢。
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