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教師:我想擁抱一個哭泣女孩,她卻下意識後退一步

擁抱的力量

做一個統計:
每天都會擁抱一次子女的請舉手?
每天都會擁抱另一半的呢?
每次與自己父母見面會擁抱的呢?

▍我們擁抱太少

每天擁抱小朋友,不難;每天跟伴侶擁抱的,可能舉手人數減少了;會擁抱自己父母或朋友的,可能已寥寥可數。

早前在講座上聽到一位家長說,他感覺與兒子關係疏離,兒子甚至會拒絕自己的擁抱。

再問深一層,原來那份與兒子的疏離感,可追溯至他兒時——他也從沒被自己父母擁抱過。他從小到大也感到與父母疏離,長大後也沒遇到擁抱自己的人,以至他為人父母後,也無法很自在地擁抱孩子。而這份抗拒感,又傳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

▍腦袋記不住,但身體會記住

心理學上,有一對概念叫做「外顯記憶」(explicit memory)與「內隱記憶」(implicit memory)。前者是有意識的記憶,即「我知道我記得」;後者則是一種無意識的記憶,即「我不知道我記得」,卻早已烙印在我們的身心之內,塑造著我們對事物的自動反應。

當幼小的孩子常常被父母擁抱,日後他即使忘了這一幕,這些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感也會留在體內,讓我們時時有溫暖和被愛的感覺。到我們長大時,我們也會相信他人是溫暖的,並同樣回以溫暖,幫助我們建立與他人的連繫。這些內隠記憶甚至會成為支持我們的後盾,讓在我們遇到困難時,仍會相信自己是被愛的、有價值的,並一直伸延到我們與伴侶及下一代的關係中。

▍班上的小女孩

我想起班上曾有位小女孩,在上課經常突然放聲大哭,有次當我上前擁抱她,她竟然下意識向後退一步,還驚訝地望著我。

原來每當她在家哭時,會被大人嘲笑,更會被放到隔離區,直到她哭完為止。所以,到面對我給她的安慰擁抱,下意識的記憶也讓她害怕,不由自主地避開。

我只安靜地擁抱著她,待她感覺好一點後才放開。自始以後,她再沒有在課室哭了,上課總是開開心心的,甚至很喜歡關心別人。不只是她,現在每次下課時,我會擁抱每一個小朋友,令他們習慣被人擁抱的感覺。

▍從日常練習開始

我相信擁抱的力量能療癒很多人。但有力量的擁抱,並不是拍拍對方的背,像是執行一個儀式,抱完就走。一行禪師的擁抱禪教到:「你要覺察呼吸,用身、心、靈去擁抱。吸氣,我知道親愛的人正在我的懷抱裏,活生生的。呼氣,他是如此的珍貴。這樣,他才能受到滋潤,如花似地綻放。」

我們每人也能學習及練習擁抱,不如讓我們一起每天多抱抱所愛的人好嗎?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