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感統問題:不必然是高敏,光譜的另一端是「低敏兒」

由於我自小是個大驚小怪的「高敏兒」,我對別人的勇敢經常羨慕不已。記得有次和朋友一家到公園嬉戲,有著我遺傳的大兒子在遊樂場上戰戰兢兢地慢行,相反朋友同齡的女兒卻在場上狂奔,毫不畏懼地爬上爬落。

當我向朋友表示讚嘆和欣賞的時候,她帶點訴苦的口吻對我說:「佢咩都唔識驚,其實令我成日都好驚!」我看似疑惑,她續說:「唔單只係咁,佢仲唔知痛,成日跌到損手爛腳都仲繼續橫衝直撞!」。

高敏兒

當時我沒有察覺她女女可能是高敏兒的相反——「低敏兒」。

感統問題不等同高敏

時常有人誤以為感統問題等於高敏,但其實感統問題可大致分為四款:「高敏逃避型」(Sensory avoiding)、「高敏反應型」(Sensory sensitivity)、「低敏遲鈍型」(Low registration)和「低敏尋求刺激型」(Sensation seeking)。

「高敏逃避型」的孩子會主動避開使他們不安的狀況或人物,並偏愛有規律的生活,例如他們會拒絕不喜歡的食物或極力爭取不去人多的聚會。而另一種「高敏反應型」則是被動地接受感覺訊息,即他們不會逃避不喜歡的人事物,但卻在過程中作出激烈的反應,甚至不斷投訴。

兩類低敏兒

低敏的孩子同樣分兩種,一種是「低敏遲鈍型」,反應慢慢的、協調性差、動作不靈活;而另一種「低敏尋求刺激型」則因為對環境信息的刺激反應不足而出現「尋求刺激」的情況。

照顧「低敏遲鈍型」孩子的家長起初或會覺得很輕鬆,因為他們看似很「易話為」,對食奶的溫度味道、睡在哪個地方、穿什麼衣服通通都沒所謂,很少哭鬧,像個小天使。

但當孩子長大後事事「慢幾拍」,經常好像不理睬別人,又或因為不自覺的踫撞而受傷,甚或影響社交,家長就會開始擔心是否有適應困難。

如果說父母照顧高敏兒「心很累」,那我會形容教養另一類低敏孩子是「心很慌」。「低敏尋求刺激型」的孩子缺乏危險意識,爬得高高仍不怯懦,在強烈旋轉或搖晃的玩具上亦不暈眩。更讓人擔心的是他們對痛的感覺不明顯,使他們有「條件」不顧後果的橫衝直撞。

有研究曾指出需要在感覺上尋求刺激的青少年有較大機會出現行為問題——打架、撩事鬥非、濫藥,甚至是自殘的情況。然而,就像「高敏可以是種天賦」一樣,低敏的特質也可說是「有危亦有機」。他們的「大膽」、「無畏無懼」放在合適的活動,加上恰當的指導和訓練,也可以變成他們獨一無二的特長。

感統問題與SEN有什麼關係?

有家長又會問,那感統失調又等如自閉症譜系障礙(ASD)或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DHD)嗎?是的,他們好像很相似,例如反應遲鈍的孩子難以察覺環境信息不同,而對他們說話時又經常好像沒有聽見的;前者與ASD的症狀相似,後者則與ADHD的症狀類同。

無疑,它們的症狀有重疊之處,但畢竟不是每個ASD或ADHD小朋友也有感統問題,也不是每個有感統問題的也就是SEN,因此感統失調暫時仍是一個獨立於其他SEN的診斷。

感統失調是一個光譜

感統失調是一個很闊的光譜,一般小孩子都或會對某一種感官有過敏或低敏的情況。父母察覺到子女有一些過敏或低敏的特性,並不用立即擔心起來,除非那些特質強烈得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包括人身安全、社交、學習等等,否則一般在家中協助孩子調節便可以。

以遊戲為例,父母可因應孩子的特性作出微小的調節:

🔶低敏遲鈍型:安排不同質感和重量的玩具給他玩,也可把他最喜歡的玩具放在當眼但需要一點方法才拿的地方,多播放背景音樂。但切忌因為太貪心而同一時間安排過多刺激。

🔶低敏尋求刺激型:多讓孩子赤腳玩耍、加入感官遊戲、增加玩具的多樣性、可選一些有重量的童書或玩具、盡量帶孩子到大自然可跑跑跳跳的地方玩。

🔶高敏逃避型:讓他有較多的私人空間、不勉強他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分開每次給他一種。

🔶高敏反應型:建立遊戲的流程,例如先看書,後玩積本,再玩醫生遊戲、減少遊戲區內會干擾他的事物、遊戲時間播放不多變化的音效,清潔玩具時用無味道的清潔劑。

但若是父母懷疑小孩子的感統失調屬較嚴重的情況,父母可以盡快諮詢職業治療師。

圖片來源:Unsplash

⭐自家廣告⭐

若想收到POPA最新活動詳情,可按此加入POPA活動發佈Whatsapp群組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