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適情緒VS控制情緒,到底有何分別?

之前有篇文章同大家分享咗「調適情緒」嘅概念,有家長問到「有無例子點樣先係調適情緒,而唔係控制情緒?」今日同大家分享一下我哋嘅理解:

「調適」同「控制」嘅最大分別係前者有包含到「接納」嘅部分,也因此相對能接受因不同情緒而來的反應和行為。

要調適情緒先要同理情緒

打個比方,若孩子有同學仔要移民,他很傷心、捨不得,甚至茶飯不思。嘗試「調適」的話,我們可以先接納孩子傷心及捨不得的感受,畢竟和好友分別而感到難過是人之常情。既然能明白他有情緒,也就會相對能理解他需要抒發情緒,會容許他哭喊,或者短時間胃口少一點都可以。

而如果一個人企圖控制情緒的話,他或者就會嘗試說服對方,「有咩好喊啫,世界咁大,又唔係無其他朋友,唔應該因為咁食唔落嘢」、「喊都無用,你朋友又唔會因為咁而唔走」。這些回應可能也是出於想安慰孩子,但實際上卻在否定孩子正在經歷的情緒,背後傳遞著一個「孩子不應該傷心難過」的訊息。

調適情緒VS控制情緒,到底有何分別?

學會有意識地回應情緒

當時也有家長問到:「當有情緒時,用一啲方法去發洩出來,是否就是調適情緒?」

在我的角度,重點在於我們對自己的情緒有沒有覺察,以及抒發的方式是不是我們有意識的選擇。學會調適情緒就是我們能夠更有意識地選擇如何回應情緒。

跟孩子探索情緒宣洩的方式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未有調適能力,多半需要父母、外力協助,例如是拍肩、抱抱等,也依賴父母幫助他們梳理出正在經驗到的感覺;到孩子再大一點,可以透過靜觀或情緒教育等,讓他自行覺察到自己的情緒,再選擇自己舒服的方式抒發出來。這個部分很可能每個人都不一樣,也是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探索的。

如果孩子的發洩方式讓你覺得困擾,例如是他會大叫、丟東西…我們可以做的則是和他一起協商,定界線,例如你只能在某個角落丟不能摔破的東西、不能傷害自己或他人等等。過程中不妨發揮創意,和孩子當遊戲一樣,思考抒發的途徑,讓情緒不是一件這麼沉重的話題~

圖片:Pexels

⭐自家廣告⭐

若想收到POPA最新活動詳情,可按此加入POPA活動發佈Whatsapp群組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