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轉暑假(中):實體遊戲到底培養孩子什麼重要的能力?

上集講到每一場實體遊戲其實就是小小的社交場景,無論是球類遊戲、玩「捉」、紅綠燈、玩遊樂設施,孩子在與他人遊戲的過程中,會培養出不少能力:情緒調節與自我管理、人際互動與溝通技巧及同理他人。這些不就是家長都希望孩子能掌握的能力嗎?

實體遊戲能培養孩子那些能力?

1. 情緒調節與自我管理

研究遊戲的知名學者Peter Gray曾說:「玩耍時需要抑制支配他人的欲望,才能建立持久的合作關係」,這句話言簡意賅地點出了,「玩耍」為何是孩子成長中寶貴的一課。

當孩子是參與玩耍的其中一員,而非唯一,孩子在遊戲中就會經驗到再好玩的遊樂設施或玩具也要排隊、輪流,若然因一己衝動而違反遊戲規則、破壞遊戲,很容易會被玩伴討厭。這聽起來像是需要父母介入的事情,卻也可以說是成長必需的經歷,因為這樣才能慢慢鍛鍊出孩子延遲滿足、守規則、尊重、服從規則等能力。

玩轉暑假(中):實體遊戲到底培養孩子什麼重要的能力?

玩耍的過程中,尤其年紀尚小的孩子未懂「就力」,孩子有機會因為太粗暴而讓別人受傷或不舒服,遊戲可能就得中斷,這種「自然後果」顯然不是孩子想要的,也因此能慢慢訓練他學習控制力度,控制衝動,從中也能培養情緒調節及表達能力。

一次次在遊戲成為輸家的經驗,也能讓孩子在失敗中滋養出容忍挫折的能力。還有,藉由遊戲本身的體能宣洩,他體驗到穩定情緒的效果,並且產生令人愉悅的血清素,緩解負面情緒。

2. 人際互動與溝通技巧

遊戲正式開始之前,通常也要說明規則玩法,例如「玩捉」時在什麼地方可以捉人、什麼地方不可以,說明規則的孩子可以鍛鍊口語表達、邏輯思維;聆聽規則的孩子則能訓練出專注與理解力。假如孩子對於玩什麼遊戲時有不同意見,集體決定要玩的遊戲也能鍛鍊討論協商的能力,最後服從決定則培養出尊重與願跟他人協調的特質。

遊戲的過程中,孩子在幫助同隊的人時感到自己有能力,就是在培養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而在遊戲中觀察別人的互動,則是從別人身上學習社交技巧。你們有見過有些孩子在遊戲中特別愛擔任隊長和發號施令嗎?也有別的孩子愛當「和事佬」,總能調和團體內的衝突。在遊戲中,孩子們一方面有機會學習和展示自己的領導才能,或溝通能力,同時也是父母觀察和了解孩子特質的契機。

3. 同理心

編輯最近參加了一場學生遊戲活動,高小的孩子們需要完成不同任務,然而有些任務卻埋藏著「陷阱」。有些孩子眼見著同學快要墮進陷阱,明明可以視而不見,他卻願意暫時放下自己的任務,主動提醒同學,甚至將對方拯救於險境中。他們正好體現了遊戲是培養正義感與同理心的土壤。

此外在決定遊戲與玩法的同時,孩子不可能設計出只有利自己或自己才覺得好玩的規則,變相他們也能慢慢學習到關顧他人的限制和感受。

讓孩子親自落場體驗學得更快

以上這些能力,都是我們常聽說家長希望孩子擁有的能力。只是通常一番苦口婆心後,往往未必馬上見到成效。原來,讓孩子親自落場體驗,可能是最深刻又自然的學習方法。

當然,從落場體驗到功夫練成,可能要花上一整個童年。過程中家長也會和孩子一樣,經驗到很多挫敗,那到底我們又可以如何協助孩子處理這種種情緒呢!?下集再跟大家繼續分享

參考資料

圖片來源:Pexels、Canva

⭐自家廣告⭐

若想收到POPA最新活動詳情,可按此加入POPA活動發佈Whatsapp群組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