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教孩子控制情緒了,成長需要學會的是調適情緒

「如何回應孩子情緒」是家長要面對的一個大難題,畢竟我們讀書時,學校也沒有「情緒課」,於是一路成長,大家對情緒或多或少都有些誤解迷思。

其中一個是「控制情緒」。

不少家長以為孩子學會「控制情緒」,就能驅走「負面情緒」,以後快快樂樂,不再容易哭鬧或者發脾氣。然而情緒不像肌肉、行為,不是我們能夠隨心控制的。例如孩子傷心得哭了,我們以為他停止不哭就是不再傷心,實際上,我們只是控制了哭泣這個行為,傷心的情緒有機會只是被壓抑了。

那麼對住情緒大起大落的孩子就只能束手無策?我們今天來談談「調適情緒(Emotion Regulation)」的概念。

別再教孩子控制情緒了,成長需要學會的是調適情緒

認識情緒的功能

一般人以為情緒有正負之分,然而情緒本質上只是一個人回應外在事物的本能反應或者心情狀態,沒有對錯。更甚的是,情緒具備幫助我們生存的功能,例如看到危險我們懂得「害怕」,才會知道要逃跑,否則在火場我們還不懂害怕,就大件事了!

情緒亦是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工具之一。例如有些家長無法接受孩子做事總是慢吞吞,光看著已經覺得很焦躁,我們可以從這份焦躁順藤摸瓜,往往會發現到家長自身的一些價值觀(如重視效率),又或者成長中的經歷(如自己曾經因為慢下來而被責罵),讓他無法忍耐別人的慢條斯理。

情緒有很多面向

只是既然情緒有用,那為什麼我們很多時會害怕它呢?因為每種情緒出現,伴隨不同強度、持續多久等面向(Emotional Dynamics),有時情緒的強烈和持久程度,會讓我們有失去掌控的感覺,不舒服到我們不會想停留在這些情緒裡面。例如強烈的恐懼會讓人雙腿發麻,不能動彈;極至的悲痛會令人失去生存的動力。

這時如果我們懂得調適情緒,就相對不會害怕情緒所帶來的難受感覺。

「調適情緒」不同於「控制」,其目的不在於消滅某種情緒,而是通過某些外在或內在的過程,調節情緒強度、持久度,以及學會適當的表達方式等。

兩種調適情緒的理解

內在調適過程包括情緒認知、轉移專注、管理好身心反應等;外在過程則是指通過他人去幫助達致調適。一般情況下,年幼的孩子都靠外在力量去幫手調適情緒,像是襁褓中的嬰孩,需要照顧者抱緊或輕拍去安撫。

我想這也是父母在處理孩子情緒時,應該做的事。年幼時,成為他們的外在力量,接納並安撫他們的情緒,同時隨著孩子成長,教導他們如何提升內在調適的能力,終極目標是孩子能自我調節情緒的強度、持久度,安撫到自己。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希望孩子的行為不由情緒所控,即使有情緒,也能在合理時間內平伏得到,以及用適當的方法去表達,那我們得將目光放在培育孩子有良好的內在情緒調適能力,而非一有情緒便要他馬上控制抑壓。

參考資料

Morris, A. S., Silk, J. S., Steinberg, L., Myers, S. S., & Robinson, L. R. (2007). The Role of the Family Context in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Oxford, England), 16(2), 361–388.

圖片來源:Pexels

⭐自家廣告⭐

若想收到POPA最新活動詳情,可按此加入POPA活動發佈Whatsapp群組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