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威迫利誘」管教孩子!專家教你按年齡教導紀律

不少家長在管教孩子時,會嚴詞警告孩子,若不當行為持續,就會沒收玩具、減少玩樂時間等等。根據University of Michigan C.S. Mott兒童醫院的調查,四分之一有三至五歲孩子的家長都曾以「無聖誕禮物」來處理孩子的行為問題。然而,研究指這種方式形同「威脅」,而且管教效果有限,長遠更可能影響親子關係。我們以為是在給予孩子「後果」以教導行為紀律,為何會變成「威脅」?又有咩方法可以更有效地處理孩子的不當行為?

「威脅」孩子可能帶來短暫的服從,但卻有不少壞處。

威迫利誘不是好方法?

首先,很多時我們一時情急,給予的「後果」都並非能確切實行的,例如一時口快說出「以後都無得睇電視」,但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久而久之,孩子便會察覺這些「空洞的威脅(Empty threats)」只是「講吓」,漸漸就不會再重視家長的說話,家長的公信力和親子間的信任都會被削弱。

此外,「威脅」通常只令孩子因為驚而暫時聽話,並唔能夠真正明白行為背後的道理,無法促進長遠的行為改變。調查顯示,近半數家長曾用威迫利誘等短期策略,不過這些方法往往未能建立穩固的行為規範,甚至可能令孩子更抗拒。

別以「威迫利誘」管教孩子!專家教你按年齡教導紀律

威迫利誘唔用得可以點?

威迫利誘唔用得,咁可以點樣有效應對孩子的不當行為?

Mott兒童醫院的Co-Director Susan Woolford指家長可採用即時、合乎邏輯的後果,並確保管教方式會因時制宜,按孩子的年齡和發展階段作出調整。

以下是Woolford提到,年齡適切的紀律方法例子:

又要一致又要保持彈性

另一個重點就是保持一致性。調查顯示,雖然半數家長自認在管教上保持一致,但不少人坦承難以堅持,有時是因太疲累或煩躁,有時是為了避免在公眾場所上演一場拉鋸,有時則是本身的策略突然失效,真的無計可施了。這時候,就是夫婦(或共同照顧者之間)互相補位的時間,雙方可先達成共識,哪一方快脫線,另一方就嘗試補上,同時避免對孩子傳遞混淆的訊號。

不過,Woolford提醒我們,每位孩子都是獨特的,對管教方式的回應都不一樣,父母也得保持彈性,隨機應變。

管教孩子真是一門需要耐心和智慧的學問,一點都不容易。威迫利誘或許能帶來短暫的效果,但長遠而言,無法培養孩子自律。家長不妨試著以適切、一致的方式,幫助孩子明白行為的後果,同時建立穩固的親子關係,讓我們一路陪伴孩子健康成長。

參考資料

Mostafavi, B. (2024, December 16). Naughty or nice? many parents rely on threats to manage misbehavior | michigan medicine. Michigan Medicine.

圖片來源:Canva

⭐自家廣告⭐

若想收到POPA最新活動詳情,可按此加入POPA活動發佈Whatsapp群組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