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師:我們的教育,是不是只剩下DSE?

學生的價值

學生的價值

#135 Rebecca (通識教師 女兒,3歲)

「在教育行業做了十個年頭。由一張白紙、學習、碰壁、再學習、再碰壁,然後反省,再進步……慢慢建立自己的風格、自己的價值。

如是者,就十年了。

身為別人的老師

每年的重重複複,或許我勝任了教務,但做老師就只是這樣嗎?畢竟,教師並不只是一份工作,它同樣是一個身份。作為老師,究竟應該要做甚麼呢?這是我近年常思考的問題。

在這間band 2中學任教,教的學生由Level 1到5**也有,我看到了很多。有些學生能力較弱,分明知道他們的成績不足以升大學,有的因為底子打得不好而窮追莫及,有的志不在此且擁有其他天分。然而,在只重視成績的學校裡,誰能給予空間這些學生發揮?他們又該有什麼位置?

每年一批又一批的學生進來,然後畢業,他們畢業的時候,成為了甚麼?只是DSE的一個分數?一個又一個的工廠倒模公仔?

這行業有不少所謂的『老海鮮』,他們由以前開始已是制度的勝利者,所以經常有種思考模式:你不是精英學生嗎?一定是因為你懶、無得救。他們看不起,甚至不關心『差生』。或許有些人曾經有教學熱誠,但這一行,很容易養懶人,年年升point又加人工,安安穩穩,樂不思蜀。看到他們,我看到再十年後的自己,我覺得很可怕。

“Just like supporting the evil system”這是一位朋友跟我分享時說的。困於機制內,沒有什麼比DSE 重要。

尤其在2014年之後,我覺得很無力,學校沒有令學生好好裝備自己,去面對這樣的一個社會。教通識的,感受更深,覺得好像有負於年青人,最諷刺的是,我還要是生涯規劃組的導師。

當了母親,認識了華德福

三年前,成為了母親,再有更深反思:人家把子女交給你,你如何教好他們?
慶幸同樣因為女兒,我認識了華德福教育,給了我一個新的思考方向,原來教育不一定要填鴨——以孩子為中心,培養他們意志、情感、靈性、藝術的發展,尊重每個人的獨特個性。

教育,我覺得應該是這樣的。教育,是對人的工作。

『如果一件事你覺得荒謬,而你卻繼續做,這不是更荒謬嗎?』我常常這樣想。

於是,今年的8月尾,我辭職了。

每年一批又一批的學生進來,然後畢業,他們畢業的時候,成為了甚麼?

我報讀了三年兼讀制的台灣華德福師訓課程,每月前往當地接受兩天的培訓。用三年時間做全職媽媽之餘,也增值自己。離開主流教育,希望開拓其他的出路。畢竟,我從來都喜歡做老師,因為我喜歡跟年輕人在一起。

三年後,或許我未必學有所成,或許我會重投主流教育,或許我又有其他想法。至少,今天我決定要作出改變。

每個改變,都是為了得著。但願如此。」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