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焦慮?我可能比我的兒子,更害怕返學而不自知……

#168 Sophie(兒子,6歲)

「我囝囝本身是『癡身一族』,光是K1就用了4個月才適應得到。但他經歷過工人姐姐因大病要返回印尼,還有公公離世後,情緒又再崩潰。自始每天送他返學都猶如上刑場,要糾纏很長時間,拉扯無止境。即使是送他上興趣班也一樣。

他可以一天說上千遍『我唔想返學,點解要返學?』事實上,即使我在家中去廁所,忘記跟他說一聲,他也會急著拍門找我。

我們用盡所有辦法,包括尋求社工和老師的幫助、做遊戲治療等,都不湊效。他的情緒非常不穩定,不容我離開半步!很怕我下一秒就會像工人姐姐和公公般不見了。那時我壓力很大,無所適從,又煩厭,又心痛。

疫情是我的甘露

然後,『甘露』出現了!我知道這樣說也許不當,但疫情停課,我的確心裡暗喜。

剛停課的日子,我們日日黏著彼此,不用分離,更重要的是我不用再面對囝囝的分離焦慮。到6月復課,我心中盤算著,公公去世都這麼久了,囝囝應該已經好起來吧?而且上學時間大大縮短了,應該可以吧?怎料,囝囝的狀況跟之前一模一樣!

惡夢重臨,崩潰的豈只是他,還有我!

每晚睡前想到明天要與囝囝角力和拉据,我就變得非常焦慮,『死啦,聽日佢又喊喇!』,老公叫我『不要驚咗先』、『不要擔心咗先』、『可能明天他會好起來呢?』……

但我根本徹底迷失了,被憂慮的情緒籠罩著,那時很不理性,有很多不必要的擔心。

原來我才是需要檢視的一位

你可以想像,我每每想起囝囝返學的畫面,就像配上驚慄電影《大白鯊》的配樂!

這其實是我在一個安全圈養育課程入面學到的。這個概念叫Shark music,即是同樣一個平靜的海水畫面,配上柔和音樂,就像安眠曲;但配上驚慄音樂,情緒就會截然不同!

過往送囝囝返學,要經歷一大輪拉扯、哭鬧、無果效的說服與奬罰,為我帶來非常不好的經歷,而當這些過往經歷累積,腦海裡很容易將送返學與厭惡、驚恐等負面情緒掛勾,一想起送返學的情境,內心就響起了富恐怖色彩的Shark Music,讓我慢慢地害怕送他返學,而其實囝囝的情況未必真的那麼差,甚至早已慢慢在進步,只不過是我將自己主觀的想法加諸到他身上。

利用這個配樂的比喻,我意識到自己可能比囝囝更害怕返學而不自知,如果能夠撇除過往不愉快經歷去看待送返學這件事情,可能我就不會『驚咗先』。

心急係唔會快咗架

光靠一首歌還不夠,導師還建議了其他方法,例如是由老公幫我湊囝囝返學,分擔一半次數,還有平日多練習靜觀,當腦部理智和情緒區域溝通得好,情緒會較穩定。

多管齊下,囝囝就算爆喊,我也不會那麼低落,不會一下子變得非常焦慮。說完全不擔心就是假的,但我由100分擔心變成50分擔心,已經好了很多。

但要做到真的不容易,我會形容靜觀、覺察情緒是一場修煉,每天都要反覆練習,乘車、在家、散步聽靜觀的apps,程式還會提醒我,當下要留意甚麼,例如呼吸深淺、腹部起伏等,慢慢就能控制情緒。我的整體狀況變好了,當面對緊急的事或繁忙的日程,心情也不再那麼焦躁,明白了『心急唔會快咗』。

我平和了,孩子才能平和

我深深感受到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孩子的分離焦慮

以前囝囝不肯踏入校門,叫極不聽,我就會開始恐嚇和責罵:『係咪講極都唔聽?咁即刻返屋企!而家同老師退學!』,他當下『嚇親』,可能會順從一會兒,卻會在其他時間發洩情緒,表現得『忟憎』,不聽指示。

我知道用『驚』來控制孩子並非好的教養模式,所以每次恐嚇完他,我都很後悔。真是每天都經歷過山車一樣的情緒,也是練習靜觀後,人變得平和,囝囝見我沒那麼『忟憎』,他的壞表現也大大減少,少了發脾氣。

經歷種種,現在我對囝囝的分離焦慮症,不會那麼驚恐和擔心。當我能夠平和面對,以及給予他足夠的安全感,我更有信心囝囝的情況會慢慢好起來。」

※※※※※※※※※※
協助Sophie的是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饒方莉,今次也請她為我們多分享Shark Music是什麼!

安全圈養育課程是以安全感(security)及依附關係(attachment theory)為中心的家長訓練小組。藉引導家長讓幼兒從日常互動中取得安全感,在建立更親密的依附關係的同時,覺察到自身的情感需要及自己成長中不同經驗的影響(如大白鯊音樂的影響),最後同時提昇父母與子女的心理健康。

Shark Music 大白鯊音樂是課程的其中一個章節。家長們通常都會感受深刻。就如Sophie所說,一段在海邊的影片配合不同的背景音樂,輕鬆愉快的 VS 恐怖的,會讓人心情截然不同。前者讓人心情暢快愉悅,後者讓人感到恐懼莫名。

大白鯊音樂是代表自己內心的恐懼、擔心的事。這些恐懼、擔心大多來自自己的成長背景、人生經驗。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有時孩子的行為可能並不是那麼恐怖,但因為我們過去的經歷就像恐怖大白鯊背景音樂般在腦裏引發一連串的恐慌反應,家長如果未能覺察,往往會以自動導航的反應責備孩子。面對家長的責備,孩子的行為問題可能日益嚴重。

在靜觀教養的提示下,媽媽能夠學習停一停,讓自己有一個呼吸空間:

  1. 覺察當下的情緒、想法、身體反應;
  2. 收拾心神,回到呼吸;
  3. 將注意力擴展開去,再想想如何有智慧地回應小朋友。

十分感動看到 Sophie 能夠運用靜觀教養及安全圈養育課程的所學,應用於育兒以及面對兒子的分離焦慮上。覺察到自己內心的情緒以及掙扎,才能好好回應孩子,與他同在,安撫其不安的情緒。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自家廣告⭐

若想收到POPA最新活動詳情,可按此加入POPA活動發佈Whatsapp群組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