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自責,不如身教:讓孩子體會情緒是會過去的

讓孩子體會情緒是會過去的

讓孩子體會情緒是會過去的

我在房間哄細佬睡時,突然聽到小蟻b大叫:「唔要!」,接著是爸爸大聲吆喝:「無得唔要!」。

甚少發脾氣的爸爸,這一喝威力非同小可。下一秒小蟻b已哭著跑進來,急忙把門關上。

我看得出小蟻b很害怕,拒絕去面對和平時不一樣、變了怪獸的爸爸。另一方面我也理解近日疲累不堪的爸爸那一刻正處於低能量,負面情緒快要爆發的狀態。

爸爸去洗澡了,我先安撫小蟻b,待她冷靜下來,再幫助她理解爸爸發生什麼事了。

我說:「爸爸累了,剛才他跟我說他有點頭痛。當一個人不舒服時,會很容易變怪獸的。你記得我們看過一個男孩走進森林的故事嗎?他遇到一頭三頭龍向他噴火,牠為什麼噴火?」

小蟻b說:「牠肚痛了。」

我問:「是啊,那麼男孩怎樣做?」

小蟻b回答說:「抱抱牠。」

我再問:「那三頭龍怎樣反應?」

小蟻b笑著說:「開心。」

我:「那麼我們也去抱抱爸爸好嗎?」

爸爸洗澡後已冷靜多了,我和小蟻b一起給他一個擁抱。

故事還沒完。

更讓我驚訝的是,小蟻b在書櫃拿出一本正念繪本讀給爸爸聽,還一邊讀一邊教他深呼吸數數。爸爸的笑容回來了,很快父女又有說有笑。

要是發脾氣的是我,我應該會自責很久,怪自己生氣傷害了女兒。然而這次父女衝突,作為旁觀者的我,卻發現了一個教導孩子認識情緒、同理和體諒別人的好機會。

也許年紀小小的女兒還不懂得真正的寬恕,但相比起過度自責,爸爸的快速冷靜,更快滿足女兒和爸爸重新連結的需求,讓女兒體會得到情緒是會過去的。隨著成長,當她有機會明白到父母也是人,一樣有喜怒哀樂,就更能領悟所謂愛,並非只有美好的一面,也有需要經營的地方,互相體諒對方的難處。

親愛的爸媽,若今天你為發了孩子脾氣而內疚自責,請先別急著要跟自己過不去吧。孩子都是透過模仿學習,我相信若能覺察自己憤怒背後的需要,接納和寬恕自己,重新與孩子連結,孩子自會從中得到啟迪。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