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們,別讓你的愛,成為孩子不可承受之重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每個父母都深愛着自己的小孩,因為這份愛,我們不惜犧牲自己的事業、前途、自由;因為這份愛,我們努力將孩子塑造成心目中的模樣;因為這份愛,我們想為孩子安排好一切,讓他們的人生順遂;但也因為這份愛,我們常常忽略孩子真實的需要和感受,傷害着孩子而不自知。

〈茉莉的最後一天〉屬於台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其中一個單元,講述了一個全心全意為家庭和孩子付出的媽媽如何用自己的愛一步步把女兒「逼」向絕路。

▋茉莉自殺了

茉莉是一名優等生,聰明乖巧,成績優異,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心儀的高中。可就在高一那年的一天,茉莉跳樓自殺了。

茉莉的媽媽無法接受這個事實。為了揭開茉莉自殺的真相,茉莉的媽媽藉助最新的科技手段,重啟了茉莉的生前記憶。跟隨茉莉的記憶,她發現茉莉背着她做了好多事情:

偷便利店的東西!
跟男生交往!
偷偷寫小說!
看精神科醫生!
……

本來以為很了解的孩子,為什麼會變得像個陌生人一樣?茉莉的媽媽認定是茉莉背着她做的事和交往的人害了茉莉。

她怪茉莉的朋友、精神科醫生、怪茉莉讀的書。

茉莉的最後一天

真的是這樣嗎?

▋媽媽的愛,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

隨着茉莉記憶的展開,我們看到了一個為家庭付出所有的媽媽。

茉莉媽媽是美國名校畢業的碩士,本來有着大好的前程,可是為了孩子,她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全心全意做起了全職家庭主婦。

「其實生小孩子就像投資一樣,如果小孩書讀得好,才是我們父母投資成功。」

她將自己的付出視為投資,要求孩子用好成績來作為回報。她的投資目標是:先讀台大醫科,畢業以後,再到美國讀博士。

為了確保「投資」成功,她對茉莉進行了全方位的控制,不允許女兒偏離預定的軌道半分。她在女兒房間安裝監控器,隨時監督女兒的一舉一動,不允許女兒在外面多停留一刻。

在她心目中,所有與學習目標無關的東西統統應該摒棄。至於女兒真正的興趣是什麼,真實的想法和感受是什麼,她不關心也不在乎。

「作文最高分?那又怎麼樣,數學比較重要,你是要考醫科的人,數學才是幫助最大的。有時間在那邊寫作文,你還不如多算一點數學題目呢。」

她的付出成為了綁架和操控孩子的道德資本。

「這些計程車費都是我省吃儉用的,好好念書,不然就是不孝。」

「要不是我这樣盯,你以為你可以考第一名?」

「如果我沒有生你的話,我現在早就是教授了。」

「你不好好念書,我怎麼休息?」

「你以為大人賺錢很容易是不是?一節課幾百塊錢,難道我們不用省吃儉用嗎?」

▋媽媽對茉莉的否定

茉莉輕生之後,媽媽不理解,她責怪茉莉:
「她為什麼要讓媽媽這麼傷心,這麼難過!」
「我是控制狂嗎?我這都是為了她好!」
「她為什麼不告訴我?我可以幫她啊。」

事實上,茉莉並不是沒有發出過自己的聲音,只是都被媽媽否定或者忽視了。

長大想當收銀員?——「你怎麼那麼沒出息?要當會計師,懂嗎?」

做手工送給媽媽。——「做這些沒用的東西做什麼?」

看課外書?——撕掉!

想讀中文系?——「你爸媽的臉都被你丟光了!」

考得不好?——「當廢物好了!」

▋可悲又沒人愛的茉莉

一次次地被否定和打擊之後,茉莉接受了媽媽所有的安排,做媽媽的乖小孩,努力學習考第一名。她不再向媽媽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可是,她仍然渴望媽媽能看見自己的痛苦,她在自己的手腕上划下一刀又一刀,希望媽媽能夠看見,希望媽媽看見了會對自己說「對不起」。

但是,媽媽根本沒有留意到。

媽媽的眼裡只有自己的付出;只有茉莉每一次考試的分數和名次;只有台大醫科、美國博士的目標。媽媽的愛成了令人窒息的枷鎖,在絕望之中,茉莉選擇了縱身一躍。

茉莉是可悲又沒人愛的孩子嗎?當然不是。看完茉莉的記憶之後,媽媽哭着懺悔:
「是我害了茉莉!」

「我愛你,茉莉!」
可是,茉莉聽不見了。

▋無意譴責,理應反思

這是一個令人悲傷的故事,這是一個讓人不忍責備的母親。

在這部劇中,我彷彿看到了自己和身邊人的親子關係的再現,看到了身為父母的我們,如何將我們的愛,變成孩子不可承受之重。

在今天大多數的家庭結構中,母親仍肩負着教養孩子的主要責任,為此,母親作出了許多的犧牲,承受了許多的壓力和指責,難免將自己人生的喜怒哀樂、價值、成就與孩子的學業捆綁。在重重的焦慮和壓力之下,母親出於愛的初衷,發展出的卻是扼殺孩子自由意志和生命力的非愛舉動。

到底我們該怎麼做?該如何去愛自己的孩子?

沒有完美的解決辦法;有的,只是不斷地反思自己的行為,以一顆謙卑的心,去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尊重孩子的人格成長,把孩子看作一個獨立的人,而不是「我的」延伸和附屬品。

同時,收回一部分注意力到我們自己身上,不要放棄自己的成長,我們不是生活的「受害者」,我們的美好人生理應自己來創造,不該由孩子來承擔。

圖片來源:《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擷圖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