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非暴力溝通改變孩子,跟情緒勒索有分別嗎?

非暴力溝通定情緒勒索

非暴力溝通有助親子間溝通,但我有一個深刻的體會:切記別誤把它當成能讓孩子聽話的工具。

我在孩子手足間有磨擦時,用了非暴力溝通應對

記得一次小蟻b因為細佬碰她的玩具後,抓傷細佬,我當時試著用非暴力溝通的「觀察」加「感受」說:「你整傷細佬,我好傷心。」

那段時間小蟻b幾乎每天都會打細佬,類似語句我說過很多次,很明顯沒讓她停手。

這次小蟻b聽後有些難過,眼眶都紅了。

我問她:「你有內疚嗎?」

小蟻b搖頭,不想繼續對話,低頭玩她的玩具,溝通終止了。

後來回想,總覺有點不對勁。我覺察到當時我說「好傷心」時,有故意扮哭來強調我的「傷心」。

而且我很在意小蟻b有沒有內疚,如果她答沒有,我會很不安,是在不安什麼呢?有時即使我知道一句「對不起」並不代表什麼,還是忍不住要她說,彷彿只有這「對不起」才能消退我的憂慮。

其實,我是想她內疚,利用這內疚感逼使她跟我意思做嗎?我感到不安是因為我覺得她不愛我,竟然令到媽媽傷心也無動於衷嗎?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要改變對方

如果我用非暴力溝通迫孩子就範,那跟情緒勒索有分別嗎?

我馬上翻看非暴力溝通和情緒勒索的資料,又和朋友討論兩者的分別。

朋友提醒我一件很重要的事。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連結,而不是改變對方。對方會不會因為體諒而改變,是他的決定。而情緒勒索是利用對方的感情去逼他服從。

很重要所以要說三次,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要改變對方,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要改變對方,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要改變對方。

非暴力溝通一書也提到,只說出「觀察」和「感受」,其實是把自己的感受歸咎於對方的行為。若要為自己的感受負起責任,我們需要辨識自己當刻有什麼需要或價值觀未被滿足。只有把感受和需要連結起來,我們才不會要別人為自身情緒負責。

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
《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

觀照自己的意圖,我們才能用非暴力溝通來連結

原來是我意圖不良。

想想我當下未被滿足的需要和價值觀,應該是我希望子女平安、覺得「對BB要溫柔」、「姐弟要相親相愛」和「好家姐不能打細佬」,所以接納不了這才做了五個月家姐的跳掣行為,但這些期待對她來說合理嗎?

找出需要後,讓我能更理智地看待小蟻b打細佬的行為。畢竟四歲的小蟻b還只是個孩子,某些期待放在她身上並不合適,反會為她構成極大壓力。回歸原點,還是先找出行為背後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