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輔導教會我的事 (2)|我的情緒治療之路

上次談到我初見心理治療師,傾吐一堆初為人母的煩惱之後,我以為他會叫我「放鬆啲啦」,他卻給了我一個意想不到的回應。

聽到我說我想和小人仔更親密,卻不得要領,心理治療師回應我說:「你食嘅藥會令你對身邊嘅人同埋事變得麻目,但係你最希望嘅係同囝囝可以Connect起嚟,麻目在情緒上就係斷咗個connection,所以你就會覺得唔知點算好嘞!」

「藥物問題?!」我感到很意外,因為我是「有病就要食藥」的信徒。
「咁要點樣解決呀?」因為是職業病,我只想快快了結眼前的問題。

奇怪的事又來了。

治療師給我一份名為「等待」的功課

治療師微笑著說:「不如試下咁睇?你面對嘅唔係困難,只係囝囝畀咗一個唔係你一路希望想有嘅反應你。你可以試下練習一樣嘢,就係『等待』。不過唔係消極咁坐響度呆等噃,而係就算囝囝有乜嘢反應都好,你都唔好諗佢鍾唔鍾意你,你喺佢身邊就可以了。」

之後,他建議了我如何調整自己的心境去等待,亦給我解釋了嬰兒和照顧者的情感依附關係。雖然我從前都有看過相關的資料,但是由治療師詳細說明後,那種「紙上談兵」的感覺,突然間變得踏實起來。

最後,治療師說:「依家囝囝21個月。你試下唔好帶住judgement咁練習等待。我畀個timeline你啦,我相信囝囝到兩歲後就會有改變。」

「Timeline」就是當時我最需要的「藥方」,它幫助我看到出路會在什麼位置。

心理輔導教會我的事 (2)|我的情緒治療之路

我對情緒治療改觀了

離開治療師的房間後,我對「情緒治療」有了完全不同的體會。雖然是兩手空空地離開,但滿腦子卻想著要做的「功課」。

如是者,我真的開始學習「等待」,而小人仔真的在兩歲後,開始對我這個媽媽的態度有了極大的轉變,我才對「成為媽媽」開始有感覺和信心。

讀者可能都會記得,我一直在港等待英國的配偶簽證,而在離開香港之前,我都會定期跟治療師見面。我如常地拋出一大堆我認為是「mission impossible」的問題,或跟兒童發展有關的焦慮,治療師每次都會給我意想不到的「功課」,只要用心去做,出路便會慢慢出現。

新生活是開始,也是迷失

後來簽證急急來到,我帶著小人仔來到異地跟B爸團聚。本是開心事,我以為只需要適應新環境,但漸漸地我的情緒上落變化得非常大,加上小人仔和我不斷生病,身體和心靈完全不能安定,惶恐又再出現,今次,我更加對自己、小人仔、B爸和我媽媽的關係感到迷失。

幸運地,我遇上另一位同樣移居英國的香港心理輔導員。

這位輔導員跟我從前的治療師很不同。我開展了另一趟尋索,這是我在進行咨詢之前完全察覺不到的,卻對我影響極深……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Pexels

🔹POPA家長支援服務🔹

我們的團隊來自不同界別,分享共同理念:關顧孩子成長,陪伴家長同行,期望以自身專業,為家長及孩子提供適切支援,包括教養諮詢|家庭治療|兒童為本遊戲治療|個人輔導|伴侶/婚姻輔導等,如你也希望有人同行,聆聽你現在的困難,可按這裡了解詳情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