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聲音回答你|若溫柔但嚴厲地指正孩子好像不湊效,責罵至大哭會讓他更知錯嗎?

許多教養疑難都未必有絕對答案,但每一次省思,都讓我們有機會重新思考「怎樣的教養,會有怎樣的效果,而這結果又是否我想要的呢?」

這次借用學問平台上一位媽媽的提問,嘗試回應這個很常見的教養疑難!

你好,我是一位單親媽媽,今天小朋友(就來3歲)做了一件事令我當場十分憤怒。

我跟他在上扶手電梯(有2層樓高的電梯)後不久他好奇地按下了紅色的STOP掣,然後電梯停了下來,當我懵然發生甚麼事之際,後面有人告訴我是我的孩子按停了電梯。我立即走到一旁憤怒地告訴他不可以有這樣的行為,及這個行為所造成的後果(指著電梯給他觀看已停了下來及在電梯上的人有機會發生危險),繼而走到剛由停了電梯行上來的人道歉(有個還是扶著枴杖獨行的婆婆呢!),感覺很慚愧。由於我認為自己在公眾場合對他的語氣好像不夠嚴厲,仔仔好像沒有特別大反應的,我回到家中立即示意他罰企,想一想剛才做過的事以及將聲線變本加厲,印象中是自他出世後痛罵得最厲害的一次,罵到我都眼濕濕,當然他也大哭起來,但這種反應比起在電梯他很像不在意的感覺還好,因為對我來說他這個反應好像知道自己做了很壞的事情。

其實我很少責罵他,甚至在他trouble 2以後會用碎碎念的方式去指導他跩跩的行為,自己覺得頗為有效,與他關係亦很好。他算是一個很聽話的小孩,但今次不狠狠地痛罵他,他又好像不知錯的模樣,甚至乎覺得如果這次按下去令電梯上的人跌了下來,我會內疚一世,所以很想很嚴厲地指正他的過失,但另一邊廂他根本不知道這樣按下去所造成的後果。

所以想請教一下,遇到這樣的事情,應該用怎樣的語氣去指正他?說教內容又是如何?若果溫柔但嚴厲地指正好像不湊效,責罵至大哭其實他會更清楚他做了件很錯的事及對這件事更深刻嗎?抑或這其實是錯誤的想法?

⚡編輯Samantha的解答⚡

謝謝你把情況詳細寫下來了,你最後問及 「應該用怎樣的語氣去指正他?說教內容又是如何?若果溫柔但嚴厲地指正好像不湊效,責罵至大哭其實他會更清楚他做了件很錯的事及對這件事更深刻嗎?抑或這其實是錯誤的想法?」光是能夠這樣省思,已很了不起了。

在我的角度,很多教養問題也許都沒有絕對答案,這個回應就當是大家一起去思考「怎樣的教養會有怎樣的效果」吧~!

談孩子之前,請先聆聽自己

讓我們一起時光倒流,回到事件之中。你說到,電梯停了你也懵然不知何事,直到有人告知你是孩子造成的,這下你馬上便憤怒了。

我們先再這裡停駐。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我們的動畫短片:【因乜解究,父母咁易嬲?】
入面提到很多時我們認為孩子做了A,引起父母某種情緒是必然的事!但我們往往看漏了自己的信念是如何影響著我們的情緒。

🎧用聲音回答你|若溫柔但嚴厲地指正孩子好像不湊效,責罵至大哭會讓他更知錯嗎?

看過短片,我想你可以回想一下,從你知道孩子按下了STOP掣,到勃然大怒之間,你心裡經歷了什麼?孩子的行為是觸碰了你哪個信念?

有些家長會大怒是因為孩子多手,他們認為不論危險與否,都不應該亂摸東西;有些人可能是擔心會傷害到別人,當這種擔心一下子去到極致,就變成憤怒;也有機會是出於羞愧,孩子在外亂摸還得別人來提點,是不是我沒有管教好孩子?我是不是一個不稱職的母親?等等。

你不妨也梳理自己的信念,但不需要覺得這些信念必需要被糾正或摒棄,因為了解自己的信念,是為了讓我們有更多空間思考,並練習在憤怒之前,停一停,想一想。

就像你提到,你之後有感到慚愧,那是為什麼呢?是因為孩子亂摸,還是你自己也有種自責,覺得自己沒有看管好孩子?這些我們無法代答,但你可以細意思考。

孩子看來沒反應,是不是溫柔但嚴厲地指正孩子不湊效?

另一個困擾你的是仔仔對你當場的責罵似乎沒有太大反應,所以你回家又再罵一次了。我倒是有幾個好奇的地方,覺得可以一起思考:

1) 孩子大哭才是受教的證據嗎?

管教管教,人們都說每次孩子犯錯都是教導的時機,把道理孜孜不倦說上萬遍就是想孩子記住。

但怎樣才知他有沒有牢記心中呢?我們總會用孩子當下的反應去判斷。像你所言,孩子大哭比沒反應好,因為他哭就好像知道自己做了壞事,但這是真的嗎?孩子沒有反應,就代表他沒有聽到你的話嗎?也有人會端看他往後的行為,若他再犯,就「肯定係我鬧得唔夠甘」!於是下次罵得更兇,孩子也就哭得更大聲。

若我們靜下來想想,孩子哭是因為懂得自己「做錯事」?還是因為被罵了?我還有一個疑問: 若孩子真的因為知自己做錯而哭,並承諾不犯,就是好事嗎?

這裡指涉的是羞愧和自責。我們到底是期望「孩子知自己做錯,而不再做」,還是「他知道按下紅色掣會令他人受傷,而不去做這件事」。

如果是前者的話,就有機會是利用了羞愧和自責的感覺去約束孩子的行為;後者卻是出於培養同理心,以及教會孩子一些社會規範,並明白行為有後果,需要承擔。

到底我們管教孩子最終的期望是什麼?我們所做的又是否真的能做到我們期望的結果?這真的很值得我們深思。

2) 道理明白了,也不一定做得到哦~

接下來,我們可以思考的是孩子的能力。

你的孩子還未滿3歲,他是否能理解「扶手電梯突然停止可能會對他人造成傷害」這回事?對他而言,那個紅色按鈕,可能就跟家中那架玩具車的按鈕沒分別,按了還會有音樂呢~他也應該還未能完全懂得身體受傷或者死亡的概念,要他去理解「嚴重性」,也可能是超過了他的能力。

你自己亦提到,「他根本不知道這樣按下去會造成的後果」。所以大概你心裡也會疑惑,罵他的意義何在?

對一個兩、三歲的孩子而言,既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那他為何要按紅色按鈕?有人會說「多手囉」,這個歸因不免帶著標籤,就是行為問題。我會說是「多半是好奇」吧。孩子出於好奇探索世界,是非常自然的事。若他對世界失去好奇,恐怕媽媽你才更需要擔心了。

只是孩子的好奇配合衝動的行徑,往往就會變成讓人頭痛的行為,而這可以說是無可避免的,因為從腦神經科學去理解,腦部控制衝動行為的部分要到成年才真正發展完成,因此即使你的孩子真的能理解事情的嚴重性,他也可能仍然會造出這些嚇壞人的行為。

所以 「道理還道理,明還明,同『做唔做』、『做唔做到』,可以係幾件好唔同嘅事」 。

3) 那難道孩子做了這種事,我不教他嗎!?

接下來應該是父母最想要知道的。那我應該樣做?這次沒有人受傷是非常幸運,而我相信媽媽你這麼心急,一定也是希望孩子明白那嚴重性,然後不要再犯。我們又該如何防止孩子做出這些危險的行為呢?

老實說,光看文字不懂你孩子的脾性,而我一直深信每位父母,每位孩子,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關係、成長和處境,很難一概而論,但有些基本的方向我就大膽建議一下:

其一,孩子還小,父母的確需要多留神。不管是他會按 Stop掣/或是衝出馬路/或遇上其他意外,父母都有責任留神,以避免意外發生(不管是孩子自身或是他可能會對他人造成的傷害)。

其二,安全意識,提早教育。跟孩子外出時,不妨多點跟他分享眼前的事物,談談東談談西,把一些安全意識相關的事加入其中,讓他跟生活中的事物有個概念,哪些是安全的,哪些碰不得。也有許多關於生活場景的繪本讓孩子更易掌握一些社會規範或安全意識,可以找找看。

其三,容許孩子好奇,和有發問的空間。如果你搞清楚了,孩子真的是出於好奇,你大可以跟他說,遇上好奇的事先媽媽分享,就算是多千奇百怪的念頭,你都有空間給他隨意發問,這樣的互動如果能成為習慣,他也許就不會一想到就動手,反而是先跟你分享,這樣對親子關係又好,又能讓你有機會提前教育,不知道這樣看上去是不是比罵他罵到你自己都哭了更加好?

希望這些分享,可以給你一點方向。

收聽POPA Podcast:PatreonSoundOnSpotifyAppleGoogleYouTube

⭐自家廣告⭐

若想收到POPA最新活動詳情,可按此加入POPA活動發佈Whatsapp群組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