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統問題發現記03|原來媽媽兒時也有感統問題?

上回提及我虛心接受職業治療師的建議,幫助有感統問題的囡囡。當治療師解說囡囡長大後可能出現的特徵時,先生在旁邊偷笑並細細聲說了一句「咁似你嘅!」

感統問題某程度上有遺傳因素,我確實從囡囡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敏感的女兒,敏感的媽媽

小時候的事我大都不記得,但有一幕媽媽向我訴苦的畫面,卻讓我很深刻:「你知唔知頭先放咗你喺婆婆姨姨度一陣,已經收到好多投訴啦!熱少少即刻話好熱,然後開冷氣俾你涼少少又即刻話好凍。好難服侍啊你知嗎?」。

我承認,不論聽覺、視覺或觸覺方面,我也是個比較敏感的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部分狀況甚至會影響到日常生活。

將感統問題視為孩子特質  例如,由於我對聲音比較敏感,做功課或溫習時經常受到雜音影響,小至媽媽在廚房打蛋,大至外面有救護車經過,都通通令我分心、難以專注。曾經以為到自修室會更好,怎料在寂靜的環境中我的感覺更敏感,連別人翻頁或書寫的聲音都被無限放大,使我很困擾。

在社交方面,又因為我的聽覺敏感使我很怕聽電話,如非必要,我不會與同學通電。對於中學生來說,「煲電話粥」是友誼的象徵,但當時的我選擇與朋友坦白,而他們也很體諒,特別花時間與我面對面相處。

對孩子的「大驚小怪」,別大驚小怪

在以前的時代,「感統問題」是較少聽聞的狀況,因此我也沒有經歷過什麼正式的評估或訓練,幸好是,我媽媽除了在外受到「白眼」後會呻一兩下,其他時候她也對我很包容。

上文提到我怕熱又怕凍,親戚會嫌我難服侍;媽媽卻會在我喊「好凍」時立刻為我加衣,3分鐘後當我慘叫「好熱」,又不嫌棄我為我抺汗。當我面對突如其來的聲音或轉變,會較緊張,所以媽媽帶我去新地方時也會先預告,讓我有心理準備,感到安心。

反應過度的小朋友經常予人「大驚小怪」、「無膽」和「麻煩」的感覺,但如果你明白他們,你就能夠明瞭他們不是「交戲」,而是他們真實感受到的比一般人的大。

感統問題有得醫嗎?

透過持續且有系統的訓練,小朋友能學習控制自己的狀況,但感統問題始終未必能完全「消失」。像我現在仍然因為聽覺敏感而很難入睡,另外,假如老公突然碰到我,就算只是我的手,我也會打冷震9秒9撥開他,很怕突如其來的觸碰。

我只慶幸自己是過來人,也對這方面有一定認識,因此可用某些技巧幫到孩子,包括代入他們處理各種感官訊息時的困難,多認同其感受並示範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

但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始終不是方法,而是心態。

不論孩子的特質如何,我們都要提醒自己去擁抱和接納他們的與別不同。即使是「難搞」的部分,我們也可嘗試欣賞。

以我為例,感覺過敏令我能留意到別人細膩的感受,對我成為心理學家絕對是利多於弊。又例如囡囡在10個月大時已很會留意到別人的反應和環境細節,讓她年紀小小,已經能與我們以表情和手部動互動溝通。

在這趟「感統問題發現記」的旅程中,我覺得自己獲益良多,對自己成長和子女教養有不少領悟。我感恩小時候得到媽媽的接納和保護,我會以媽媽為榜樣,視所謂的感統問題為孩子性格特質的一小部分——擁抱它、栽種它。

圖片來源:Unsplash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