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與子女關係或遠近,與夫妻的婚姻關係互為影響!?

爸爸和子女的關係

有人說情感就像戶口一樣,可以儲蓄,但與金錢帳戶不同的是無論雙方情感有多深厚,都沒有「轉帳」功能。爸爸和媽媽都只能親自建立自己與子女的關係。今次我們集中談爸爸和子女的親子關係,如何受夫妻關係所影響。

美國心理學家 Sarah Mangelsdorf 曾引述研究爸爸與子女的關係遠近,與夫妻的婚姻關係互為影響。換言之,太太雖然不能把母子關係轉帳給丈夫,但若夫妻關係良好,爸爸與子女建立關係將會更順利,儲蓄會更容易。

▌你有沒有不經意的習慣貶低另一半?

「別聽你老豆,聽他是嘥氣」——這些話是很多家庭的生活寫照,當然,有時候是丈夫反過來對太太說的。一開始是衝口而出,繼而成為習慣,而其壞處往往遠超你所想!

就以這句為例,太太在子女面前排斥丈夫,反映出夫妻二人沒有站在同一陣線,太太與子女結成「母兒聯盟」。這有機會是出於太太無法於夫妻關係中得到滿足,於是在子女身上獲得心理上的依賴,無意中讓子女替代了丈夫的角色,不論是要處理家事,還是要分享內心深處,都只從子女身上獲得回應和滿足,並忽略丈夫的角色。

研究指出若夫妻間有婚姻問題,有些媽媽會有意無意破壞丈夫與孩子的關係。而根據我過去推廣父職的觀察,不少男性面對家庭壓力,都有逃避的傾向,這將進一步驅使他遠離家庭。於是,太太日漸失去丈夫,「爸爸」的主要用家——子女——亦愈來愈難與爸爸建立親密關係,長遠就失去了爸爸。

▌爸爸角色模糊亦是缺父 及早協調親職

所謂失去爸爸,不必是爸爸搬離和分居,當子女對爸爸的角色感到模糊,已算是缺父(father absent)。

一篇歸納了 47 份文獻的研究指出,缺父對孩子的社會情感發展(Social-emotional problems)影響猶為明顯,例如行為問題會增加,亦會延續到青少年時期,增加他們進行風險行為的機會,像吸煙、年輕懷孕等。值得留意的是,缺父對孩子精神健康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更為深遠,可能會持續一生,亦有機會影響成年子女的婚姻和就業情況。

此外,別以為孩子年紀還小,就不知道父母經常爭執和挖苦對方。只是 30 個月大的孩子就已感知到父母不客氣的語氣,並且承受著你們的負面情緒和緊張氣氛的影響。

▌三招促進丈夫的爸爸角色

不少女士也希望另一半當個「好爸爸」,卻未必了解如何有效推動丈夫參與親職。然而,當太太能明白父親在家中角色的重要性,多給丈夫顯身手的機會,原來也非不可能。

有些媽媽是 Super-mom,家庭的大小事都運籌帷幄,使爸爸缺乏了參與家庭事務的機會。

太太可嘗試向丈夫申請「媽媽假」,刻意把照顧和外出等事交托給丈夫。這是一個製造爸爸與子女獨處的機會,促使爸爸去面對自己與子女的關係,他與子女的相處不再假手於媽媽,也沒有缺席的理由。他們才能真正建立他自己的「親子」關係。

同時太太也不妨多在子女面前肯定丈夫的爸爸角色,你可以跟子女說:「這件事……你要問爸爸的意見,媽媽也不肯定。」這樣做並非要製造男人「話事」的家庭風格,而是締造子女在生活上與爸爸的小互動,讓他們的關係有機會積沙成塔。

在子女面前肯定丈夫的爸爸角色
圖片來源|Pexels

最後不能不謹記的是,別讓子女取代丈夫在你心目中的地位。子女長大後,有需要從依附父母轉而獨立。若你把原本放在丈夫身上的依戀和寄託,放在子女身上,有機會成為子女長大獨立的阻力。

婚姻關係可說是親職的起點和基礎,父母角色終有稍為褪色的一天,夫妻豈非更應不忘初衷?

參考資料

  • Mangelsdorf S., Laxman, D., & Jessee A. (2011). Coparenting in two-parent nuclear families. In J. P. McHale & Lindahl K. (Eds.), (2011) Coparenting: A Conceptual and Clinical Examination of Family Systems (7th ed., pp.39-55). NY: APA
  • McLanahan, S., Tach, L., & Schneider, D. (2013). The causal effects of father absence.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39 (1), 399-427
  • Stevenson, M. M., Fabricius. W. V., Cookston, J. T., Parke, Ross. D., Coltrane, S., Braver, S. L., & Saenz, D. S. (2013). Marital problems, maternal gatekeeping attitudes, and father-child relationships in adolescenc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0(4), 1208-1218.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