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家長疑難:新手二孩父母可以如何陪伴孩子?

大女而家兩歲,細女四個月。我都唔肯定係唔係「trouble two」加埋呷醋,大女最近成日講「唔要媽媽」,特別係唔順佢意嗰陣就更明顯。

每次佢講「唔要媽媽」,我都唔知應唔應該點回應,唔想太著眼佢講「唔要」,但又真係見到佢會想我走開,要爸爸陪,或者自己發脾氣、發洩情緒 😔😔

我想知可以點樣慢慢引導佢,再次接受媽媽嘅陪伴呢?

因為我要照顧初生妹妹,所以爸爸而家陪大女多咗,佢好似都變得愈嚟愈痴爸爸,有時甚至淨係要爸爸。好多時佢話要媽媽,係特登揀媽媽照顧緊妹妹嘅時候先講,但當我照顧完妹妹再搵佢,佢又會變返唔要媽媽。

依家要一邊處理大女情緒,一邊照顧妹妹,其實心入面對細女都有啲內疚。為咗減少大女呷醋,我哋都盡量喺唔使照顧妹妹嘅時候花多啲時間陪大女,但佢好似點都覺得唔夠咁……

⚡編輯Samantha的解答⚡

新手二孩父母的挑戰

感受到提問媽媽這個時候正面對住各樣的挑戰,光是大女兒兩歲的教養已經不容易應付,加上細女剛出生不久,兩姐妹各有身心需要,生產後媽媽自己的身體也需要調理,真是非常不容易的時刻。

請媽媽你先深呼吸,告訴自己「我已經做得很不錯了!」

接下來,我們必需要承認一個事實:
要一次過完美 KO 所有難題幾乎是不可能的。

不過這可不代表我們就只能在困局中打轉。第一步我們要做的,就是先釐清眼前的各種情況。

解答家長疑難:新手二孩父母可以如何陪伴孩子?

姐姐的需要:一定會感到妒忌和傷害嗎?

先談姐姐的需要吧。那可以分開兩個層次:

1. 一個兩歲孩子的需要

正如提問媽媽所言,孩子在兩~三歲的時候,會進入所謂的 「Trouble Two」,這時期的孩子看似麻煩,但我們需要了解到,兩、三歲的幼兒一方面很多事仍需依賴照顧者,同時他們的理解能加和自理能力也在慢慢建立,會希望多作自我嘗試。

在又想依賴,又想獨立的掙扎中,孩子會跟照顧者出現很多衝突拉扯。照顧者會面對很多崩潰時刻,向好處想,都是孩子身心在發展的證明呢~

你提到大女兒在大人不順她意的時候,會說「唔要媽媽」,這也可能是一例。媽媽可以留意孩子會否是指不需要媽媽的協助,也許她是想試試用自己的方法完成一些事情。

2. 一個兩歲孩子成為姐姐後的需要

在這個家庭,這位兩歲的孩子不只要掙扎於自己的成長,還正面對另一個大挑戰:「媽媽要被搶走了!」

這可不是誇張!臨床心理學家及兒童治療專家 Haim Ginott 說過:「不管他們(大孩子)心裡事先有多少準備,新生的孩子仍然會給他們帶來妒忌和傷害」

這聽起來很殘酷而且無助,然而這並不代表兩個孩子會勢成水火,因為父母如何讓他們感受到愛,還有手足間的日夕相處,都會影響他們如何看待這個「伙伴」。

處理得宜,孩子將會有一個能與他一起成長的玩伴,與他一起變老的家人。學會跟另一個人分享父母,是二孩家庭中的孩子必修的一課。

那父母可以如何平衡對大小孩子的愛呢?詳細可以看看我們另一位編輯 Joan 的相關文章:給爸媽的建議:如何告知孩子他們要當哥哥姐姐呢?

Joan已談過的論點,我就不再重述。

這次我反而想把重點放在大女兒說「唔要媽媽」這件事,看得出媽媽有仔細觀察到孩子的反應。

觀察是教養中很重要卻也常被忽略的一環,這是你做得很好的地方,請媽媽你先給自己一點肯定。你觀察到女兒:

由心理學家 John Bowlby 提出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或許就可以解釋得到這個情況。簡單而言,人類會和自己的照顧者發展出特定的溝通模式,建立依附關係,依附關係的品質會對孩子造成深遠的影響。

心理學家一般相信,當一個人在年幼時,照顧者能夠及時回應他的需要,承載到他的情緒,依附關係就會深化,孩子就有可能發展出健康的「安全依附」模式,例如能在父母不在旁邊的時候都感到安全,懂得安撫自己等等。

然而,在某些情況下,孩子會發展出另一些依附模式:「迴避依附型」、「焦慮/矛盾依附型」。你女兒的行為傾向後者,這類孩子在找不到母親的時候會感覺沮喪,但當母親在身邊的時候,卻又會顯得不耐煩。

會形成「焦慮/矛盾依附」模式,其中一個可能性就是孩子年紀小,不大懂得表達情緒,其時大人若無法時刻在旁,他們就必需自己想出辦法,去回應失落和痛苦的經驗,排解焦慮。

你的女兒只有兩歲,還在一個很需要父母陪伴的年紀,相信自二胎孕期開始,你已可能無法時刻把時間都放在她身上,畢竟你需要產檢,生產後坐月也未必能時刻回應孩子,即使現在妹妹四個月大了,和大女兒相處的時間定必比她一歲左右的時間要少。

然而,請別自責,這是許多二孩家庭都無可避免的情況,我們得先把焦點放回孩子身上。妹妹出生讓她感受到(以為)失去媽媽的可怕,可以想像,這會為一個兩歲孩子帶來多大的焦慮。

不過,可幸的是,依附關係的形成並非「一錘定音」的,在成長的過程中,各種生活經驗及與人的關係仍能改變依附關係所帶來的種種影響。特別是你的女兒還在依附關係形成的階段,只要接下來能夠回應她的需要,承載到她的情緒,深化她的安全感,也就能發展出健康的「安全依附」模式。

然而要怎樣才能做得到呢?這下我們就要來看看媽媽的需要了。

媽媽的需要:分身不暇,要如何緩和未能陪伴孩子的內疚感?

涵容(contain)另一個人的情緒,並滿足他的需要,是一件非常了不起,而且不容易的事。因為我們必需先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才能清空我們內心的空間,去聽去了解去同理另一個人。

對父母而言,這挑戰更大,因為對手是個還不懂得自我滿足的小人兒,嬰幼兒可是無時無刻都把自己的需要和情緒丟給你們的。也因此,父母自身的心理質素其實非常重要,卻也常被忽略。

看你的提問,就感受得到你這刻也正被滿滿的情緒浸沒。

1. 內疚感

你自我覺察得到的是內疚感。想必面對兩個孩子對你的需索讓你分身不暇,於是對著姐姐的時候,覺得對妹妹唔住;對著妹妹的時候,又覺得忽略了姐姐,這讓你很痛苦。

不過,我想跟媽媽你說,這樣的「二心」可能才是最影響孩子的哦~

孩子的觸覺要比我們想像中更敏銳,他們能夠感應到身邊的人的情緒和表情,再作出回應。另一位依附理論的研究者 Dr. Edward Tronick 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 Still Face Experiment,發現才六個月的嬰兒已經會觀察到父母是定睛看他或目無表情,並有不同的回應。(短片有較詳盡談到這個實驗:忽視情感需要,後果可大可小

我相信你的孩子也一樣,能夠敏銳的感受到得你的內疚掙扎和心不在焉。

我會建議媽媽你先放下你有愧於兩個孩子的想法,在陪伴大女時,專心跟她玩,聆聽她的心;在陪伴細女時,也不要以為才四個月人仔就忽略她的心理需要,請多點用充滿愛的眼神專注跟她連結,多點輕聲細語,好等她能建立安全依附,那麼當她一路長大,未來你要管教兩個行得走得會駁咀的小公主時,自會少一點煩惱~

一句總結:陪伴孩子,可以的話,重質也重量;迫不得已的情況下,至少質比量重要。一心一意的陪伴才是最重要的。

2.「被需要的需要」

除了內疚感,我也讀到了媽媽有種「被需要的需要」呢~你說到「點樣引導佢『要返媽媽』?」

我們明白媽媽十月懷胎好不容易生下孩子,母性讓我們有種跟孩子連結的渴望。聽到心肝寶貝說「不要媽媽」,想必你一定心碎了。

然而,當我們期望孩子回應我們的連結的渴望,而他們表現得抗拒,我們必然會很失落。這時,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覺察,便會容易感到焦慮:是孩子不需要我了嗎?

這些焦慮正正就是內疚感的養份:孩子不需要我了,是我做得不夠好嗎?

其實每個人都有「被需要的需要」,那能使我們感到被重視,然而本該成為涵容孩子情緒「容器」的我們,反過來渴望孩子去滿足我們的需要,將為孩子帶來很大的成長負苛。

因此要解決你現時面對的挑戰,請不要只著眼於女兒的說話和行徑。我們也得內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和需要。

這刻,媽媽可以跟自己確認,孩子並非真的不需要你,而是出於她的年紀、依附模式及妹妹的來臨幾個因素,她未能好好表達自己。與其說她是不想要媽媽,我敢說你的女兒非常渴望有媽媽的陪伴。

與此同時,請不要急著引導女兒「要返媽媽」。與其要孩子去回應你的需要,不妨趁這個時候讓女兒知道你能夠涵容她的焦慮,回應她的期望。

當她說「唔要媽媽」的時候,你可以告訴她「媽媽知你這刻未必想要我陪,但我會在附近,你隨時都可以來找我。」到她真的前來,請放下手上的正在做的事全心全意的陪伴。若那時你正在照顧妹妹,你可以嘗試邀請她陪伴你:「我照顧緊妹妹,你可唔可以陪我一齊餵奶?」,而不是跟她說「我照顧緊妹妹,陣間先陪你」。

當反覆經驗到原來真的可以隨時找到媽媽,她的安全感自然會增加,逐漸和媽媽重新連結。

丈夫的支持:互相補位的重要性

在你的言談間,看到你先生也有幫忙,例如陪大女多了。相信他的支持能為你增添更多助力!

這段時間不容易過,兩口子可以互相補位是非常難得的。若丈夫有足夠空間,你們不妨協調一個時間,讓你和大女兒可以有獨處的時間,這也能為親子關係增添更多養份。

參考書目

  • Bessel van der Kolk著,劉思潔譯。(2017)。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大家出版。台灣。
  • Haim G. Ginott著,張劍鳴譯。(1994)。父母怎樣跟孩子說話。大地出版社。台灣。

⭐自家廣告⭐

若想收到POPA最新活動詳情,可按此加入POPA活動發佈Whatsapp群組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