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回家的女孩》續集|離開了家,卻仍然被原生家庭困住

原生家庭影響01

#190 May(25歲)

《沒有回家的女孩》刊登已有一年,我離家也有五年了。當初把心一橫要與父母切割,我以為生活會從此平靜,但直到此刻,我發現事情沒那樣容易。

永不滿足的空虛

離開家舍搬了出去住,既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又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一切已經比以前要好,我也過得快樂。但是,我內心卻始終有著某種難以形容的空虛。

『我仲有咩唔滿足呢?』

我其實很清楚答案。我不滿足於自己的不完美,不滿足自己無法達到自己的標準,不滿足於我無法接納自己,更無法接受原生家庭。

我視我的原生家庭以及它所帶來的影響,為一種缺陷。

明明想擺脫這種缺陷,我的『不滿足』卻又是原生家庭對我的無形束縛。

事事要求完美的父母

我的父母將所有自己無法做到的事情,都化作期望付諸於我的身上。

他們沒什麼朋友,所以要求我有很多朋友。他們沒有學樂器,所以要求我學樂器。他們讀書普通,所以要求我成績要好。

重重壓在我身上的,不單單是他們的期望,還有漠視。

『當年我都無得乜乜乜,但你有好多我無嘅嘢,你已經好好啦!你仲想點啊?』母親如此對我說,沒有想過其實想學樂器的是她,而不是我。

『點解你唔可以好似其他人咁樣?』母親總是讓我與不同人作比較,希望我可以擁有其他人的所有優點與長處,卻沒有問過我:『你點諗?會唔會想……?』

我的情緒與意願總是被父母所漠視,哪怕我生病了,母親仍然會堅持讓我上學,覺得成績比小病小痛重要得多。

可『重視』我成績的父母,在DSE考試這樣重要的日子,他們自信滿滿地表示為我準備好收音機,讓我放心使用。然而,一到考試那天,他們為我準備的收音機卻是沒有電的。

幸好,我自己也準備了一個收音機作備用,因此沒有很大影響。

明明用著嚴苛標準要求我、不接受我出錯的父母自己也會犯錯,做不到他們追求的『完美』。但身處在那個環境的時候,我並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要求並不合理,甚至我也被說服了有問題的總是我。

在父母長期的影響下,我覺得自己做得好是理所當然。

內化成自我批判的聲音

初入大學時曾經有一段時間,我甚至無法坦然接受讚美。直到後來經過輔導、看心理學相關的書籍,才算是比較自然去接受他人的肯定與讚美。

可是,做得不好時,我會看著做得好的其他人,質疑自己為什麼做不到。

有時候我忍不住想,若我像其他人生於一個美滿的家庭,我能做到的是不是會更多?

我以最高的標準,或者說是不可能的標準去要求自己。一旦有挫折,不免會沮喪,乃至苛責自己。

為什麼我要犯錯?為什麼我還未能夠做出一件為人稱道的成就?明明其他人都做到啊?

『點解我唔可以好似其他人咁樣?』這個問題直到現在,我也在問自己。

不存在的其他人

回望父母口中以及我心目中所謂的『其他人』,我意識到這個『其他人』其實並不存在,那是我們想像中的完美形象,是沒有盡頭的目標,因為永遠都有人比你好。

長時間地,父母以此束縛著我,令現在的我仍然困在這個『完美』的框架下,去要求自己。

當然,這並不完全是一件壞事,它讓我有動力去完成目標,一步步走到現在——一個旁人也覺得很不錯的境地,而不是深陷泥沼。

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我能夠與原生家庭、與創傷、與自己和解。」

圖片來源:unsplash

⭐自家廣告⭐

若想收到POPA最新活動詳情,可按此加入POPA活動發佈Whatsapp群組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