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介:是什麼養出了一個5歲「邪惡」女孩?

創傷兒童

一個人的性格模式受到早期養育者的養育方式的重要影響,而性格模式又決定了我們思考、感受、行動、社交的方式,影響我們一生。

情況有點像打遊戲機,如果父母錯過了早期的性格塑造階段,這意味着你選了高難度的Hard mode,之後你將會面臨更多的養育困境,忍受更多的挫折和非議,得付出比常人多的耐心和努力。而你的孩子也可能要承受比較難行的人生路。

《依附關係的修復:喚醒嚴重創傷兒童的愛》書中,講述了一名叫Katie的小女孩的故事,透顯出孩子生命頭幾年的經驗為何如此重要。

▋5歲女孩Katie的「惡行」

1992年,Katie 5歲。她因為被父母虐待而被放到寄養系統之中。在隨後兩年,她先後被安置到了3個寄養家庭中,這些寄養家庭的父母一開始也願意視她如己出,讓她體驗家庭溫暖。然而,每一次,她的寄養父母也很快便無法忍受她的種種「惡行」,只過了數個月,便堅決要求把她送走。

她會說謊、偷竊、故意弄壞別人的東西,欺負其他孩子,卻從不會感到自責和抱歉。她對情感沒有興趣,但是當看到其他兄弟姐妹和父母很親密時,她會去爭奪關注,並報復、傷害其他人。

她很善於控制,為了得到想要的東西,她會裝可愛,扮作樂於助人,也會因應情況用憤怒和暴力恐嚇他人。她更擅於離間養父母。

▋Katie早年受到的虐待和忽視

要標籤Katie天生就是個魔怪很容易。但若我們回顧她在原生家庭中的遭遇——人生中頭五年的經驗,你或許就會心生理解和憐憫。

如同許多初生嬰兒一樣,Katie 3個月大以前,並不會拒絕愛和照顧。然而,她的父母對她的哭聲沒有耐心,常常對她大聲吼叫。當她哭得厲害時,父親搖她的肩膀,打她的頭,對她大吼。她的尿布常常沒有更換,很少洗澡,經常處於飢餓中。

在Katie兩歲的時候,她會因為媽媽不給她餅乾而朝媽媽扔東西、發脾氣。挨打時,她會尖叫,還擊,用懷有恨意的目光盯着媽媽。Katie不再默默承受,也不害怕媽媽,更不為她們之間匱乏的情感而傷心了。她只是對這個討厭自己的女人感到憤怒而已。

Katie的期望很明顯地改變了,她不想得到注意或是情感,她需要的是食物或是玩具。如果媽媽不給她想要的東西,Katie會故意激怒她,以此帶給自己一些滿足感。

在Katie 5歲零1個月大的這一天,她又犯了錯誤,她把麥片和牛奶撒得到處都是。父親抓住她,逼她把牛奶舔乾淨,用她的臉來擦牛奶。

▋原生家庭遺下的毒

Katie的治療師認為,Katie出生頭5年受到父母的身體、情緒和言語虐待,更重要的是,她被父母長期嚴重忽視,她沒有學到父母是提供安全、舒適和歡樂的來源,最後,她不再要求父母給予任何滋養和愉快的互動。

Katie從未感受過,自然也不知道如何與人相處得愉快、有趣。她無法設身處地地看待問題,不能了解其他人的動機,因此只好單純地把一切想成最糟的狀態——就如她父母所給她的一樣。

父母的忽視和虐待令Katie產生了壓倒性的羞愧感,只要Katie做任何事,遇到一點問題、限制或批評,就會加強了她相信自己是「糟糕的」、「沒有價值的」、「不可愛的」的信念。無處不在的羞愧感就好像一個心靈的「黑洞」,吞噬了她的情感和快樂,它會導致否認和憤怒:「是的,我不重要,我沒有價值,你也一樣!我不要再去感受那無法逃避的痛苦,我會把它丟給你。」

儘管Katie的寄養父母比親生父母好得多,但她始終無法信任任何人,並深信他們最終會像她的親生父母一樣看待她,她甚至會故意引誘他們做出那樣的事情來。

▋無藥可救?還是藥到病除?

常說「愛是最大的療癒力量」,然而在Katie的故事中,養父母們所施予的慷慨之愛,反倒像印證了孩子的無藥可救,也反映了早年的依附關係如何深深影響孩子。

幸而,Katie在之後的人生裡,遇到了三個很重要的人,可說是改寫了她的故事。讓我稍後再分享:如何從Katie的故事學會如何教育依附關係受損的兒童。

書名:《依附關係的修復:喚醒嚴重創傷兒童的愛》
作者:Daniel A. Hughes
翻譯:黃素娟
出版:心理

圖片來源:Unsplash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