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暴怒的孩子,怎樣才不會變成一頭怪獸?

那天,哥哥認真砌好的積木被弟弟不小心推跌一地,他臉兒馬上漲紅、激動得大聲咆哮、手腳亂舞、大力踩踏地板、大聲嘶叫。我嚇了一跳,平日溫馴的孩子,怎麼突然變成了一隻小魔怪?

也許你認為我想得太遠或太誇,但那刻,我想到兒子的未來去——這個習性如果一直跟隨他長大,成為了一隻大怪獸那怎麼辦?

六耳彌猴與孫悟空

有聽過《西遊記》的六耳彌猴嗎?

孫悟空助唐三藏取西經路上遇到的六耳彌猴,他跟悟空外貌一模一樣,而且同樣法力無邊,就連師父與師兄弟也分不出二人。可惜牠心懷不軌,想殺了悟空並取代他的位置,最後反被殺。

有說法認為六耳彌猴根本是孫悟空的惡念演化出來的,幸好最終也被其善念戰勝了。

讀著這個神話故事,我卻想到了教養孩子。明明是同一人,為何最後會長成一個正義一個邪惡?究竟是性格是天生的嗎?還是可以經過後天培育去改變?

三種個性特質:知、情、行

有次朋友給我介紹黃堅強博士的「知.情.行」個性教養網上課,看到「個性教養有辦法」的標題,我毫不猶豫立刻報名。

果然,課堂後我得著甚多,我認識到兒子的性格行為原來跟他的個性類型有密切的關係。

黃博士大體上把孩子的個性特質分作三個類型:理知型 (知)、情感型(情)和行動型(行)。理知型的孩子比較安靜,可以靜靜一個人看書,有自己的小天地;行動型的孩子則好奇心重,十分活躍,坐不定。我兒子是情感型,比較活潑、愛笑,需要陪伴。

「怪獸」是如何煉成的?

情感型的孩子處於「上旋」的狀態時 (心情好的時候),會十分開朗,愛笑愛分享;但當他跌入「下旋」時 (心情不佳的時候),情緒便會180度改變,會大發脾氣和大哭大鬧。

我開首提及到大兒子因被弟弟碰到玩具而激動哭喊,正是處於「下旋」的狀態。我們都會認為發脾氣和鬧情緒是一些不好的特質:「只是很小事,需要那麼激動嗎?」又或因太煩厭孩子的哭鬧聲而叫停他。

這種處理是不能讓孩子的情緒真正得到紓緩,他只會覺得:「我不被理解、媽媽不關心我、很討厭弟弟……」這種感受,直至他長大成人,還會一直存在,日後不順心時,也只懂發脾氣,因為從無人教他處理情緒。

我們以為孩子是怪獸,實情是我們不了解他的特質,用錯了方法,才會覺得養出了一頭怪獸。

共情.包容.引導

黃博士教會了我什麼是適切的方法,那就是照顧孩子的心理需要,陪伴孩子,讓他發洩情緒;待他冷靜後,再以「共情」的方式表示理解他的心情,為他疏導情緒。

為孩子疏導情緒

如果家中有兄弟姊妹的,更要小心處理他的妒忌。在哥哥的角度,明明是弟弟做錯,即使弟弟還未聽懂,我也需要教導弟弟要小心不要破壞哥哥的玩具,讓哥哥知道媽媽沒有偏心弟弟。

再看《西遊記》,本為野性難馴的孫悟空,是因為得到唐三藏慈悲引導和包容才逐漸變得溫馴和善良,更立志護持師傅在取西經的路上降魔伏妖;而頑劣的六耳彌猴卻因沒有得到感化而走了一條歪路。

教養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課題,我們這一代的父母比較幸運,在網上已可以接觸到很多有用資訊。如果我們能及早尋求有效的教養方式,就可以扭轉一些困局,育兒的過程也會變得事半功倍。

圖片來源:Pexels

⭐自家廣告⭐

若想收到POPA最新活動詳情,可按此加入POPA活動發佈Whatsapp群組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