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教會我的事:嫉妒很平常,讓我們學會跟它打交道

誰沒妒忌過

「婆婆,我覺得公公錫細佬錫到有啲『過咗龍』…」

這句話,是我姨甥女八歲時向我媽親口說的。根據我媽的轉述,父親當時一直跟姨甥仔玩騎膊馬,冷落了身旁的外孫女。

對於家中有多過一個孩子的父母,如此場面大概毫不陌生。從小,長輩就教導我們要「大讓細」:「長這麼大了還呷什麼醋?弟妹年紀還小,不懂事,你做大就禮讓一下吧!」然而,不是所有小孩都明白何謂妒忌。他們只記得弟妹出生前,自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如今萬千寵愛在一身的,卻換了別人。他們心裡刺刺的,感覺很不舒服,卻不懂怎去處理這種令人討厭的情緒。

在翻開《我嫉妒…》這本書之前,我跟大部份人一樣,覺得「大讓細」是理所當然的事。我也是一位姐姐,自從妹妹出生,我學到接受自己不會永遠成為焦點,是成長中必經的一課。以前的我,絕對是會把「你做大就禮讓一下」這種話宣之於口的人。

誰沒妒忌過

但事實上,我們誰人沒妒忌過?

「我幫公司捱生捱死,佢靠擦鞋就上到位,天無眼!」
「阿乜太又喺 Facebook 哂命啦,駛唔駛呀?」
「佢呢啲『富二代』駛乜做吖,你估我哋咩?」

遇著以上情況,我們也不是一句「算啦,睇開啲」,又或在社交網站寫一句「這些機會不屬於我」便能平息心中的妒忌,那麼,我們又憑什麼認為孩子們不應呷醋?那豈不是雙重標準?再說,我們總慣性把孩子的嫉妒標籤為「唔聽話」、「唔懂事」,卻沒有理解他們任性背後,那種害怕被取代,以及只想父母好好陪伴的想法。

作為平凡人,我當然也有「葡萄」別人的時候。

那時大概小一吧!記得爸媽帶我上街去,同行還有我的同班同學(我媽跟同學的媽媽稔熟),本來相安無事,直至他們叫同學挑一份禮物。那刻,我假裝沒事,內心卻酸溜溜的。爸媽是否弄錯了?又不是他們的女兒,幹嗎要送她禮物?最後,我忍住眼淚,回家後直奔房間偷泣。

差不多是三十年前的事了,現在當然覺得「得啖笑」,但當年我的確為此而傷心了好一陣子。話說回來,姨甥女雖年紀輕輕,卻懂得向婆婆坦誠自己的感覺,相比那時的我,怎樣看都要厲害多了。

我們常認為妒忌是「不好」的情緒,因此我們絕少會承認自己的嫉妒。正如我也很討厭嫉妒時的自己,覺得那個我既小器又壞心眼。但《我嫉妒…》的作者卻告訴我們:「感覺就是感覺,無所謂好壞。我們應該承認自己的嫉妒,並且管理它。」

看畢這本書,我對嫉妒有了一番新的體會。曾以為跟孩子說一句「你做大就禮讓一下」便等於解決問題,但原來這樣只會壓抑孩子抒發內心的情緒。而且,鼓勵孩子說出感受並非最難,更困難的是有時他們已說出內心感受,卻仍然會鬧情緒。遇上這些情況,大人可能會缺乏耐性,又或者認為孩子故意放大情緒,但我相信更多是小朋友的情緒需要還未得到滿足。我們作為長輩要處理得好,要讓孩子們知道單單説出感受並不夠,我們還要讓他們學習如何在不傷害別人的情況下,跟嫉妒「打交道」。

書中亦提到一些應付妒忌的方法:「嫉妒出現時,父母可教導孩子做他喜歡的事,以排解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我不肯定這做法對孩子是否管用,但可以告訴你,我確曾試過用運動來平息嫉妒的感覺(對呀,即使人大了,嫉妒仍偶爾會找上門來),而結果是挺有效的。

忽發奇想,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或許會有勇氣向爸媽說一句:「我葡萄!」

《我嫉妒…》
文:康娜莉雅‧史貝蔓
圖:凱西‧帕金森
譯:蕭富元
出版:天下雜誌

⭐自家廣告⭐

若想收到POPA最新活動詳情,可按此加入POPA活動發佈Whatsapp群組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