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嚷不公平,如何讓孩子心服口服?

「都唔公平!」
「點解佢玩先?我都想玩先!」
「點解佢有得去公園,而我只得一粒糖?」

親子間的博弈,本來就不是為了要勝過子女,而是在過程中教養孩子與人相處,也能達至親子雙贏。

一聽到這些投訴,表示「家事法庭」又要開審,處理這些影響深遠但似乎很瑣碎的事件。瑣碎是因為在成年人眼中,這些事情只要孩子願意互相遷就或公平均分就可以解決。但大人眼中的小事,諸如平分蛋糕,遊戲誰先玩,選那一個電視節目,也可以引發第N次手足世界大戰。最後父母得出動核彈——把蛋糕掉進垃圾桶,沒收遊戲,關掉電視——來擺平事件。

一想到要是我買了一個美味的蛋糕讓兩姊弟享用,卻會因為不公平而訴諸「終審法官」——即是我,那孩子將永遠沒有機會學懂如何處理衝突間,永遠要我作中間人去調停,我最終應該會放棄買這個蛋糕,既慳錢又免卻麻煩。

但要是我真的很想一家人開心吃蛋糕,應怎樣分才好呢?

這麼一條日常面對的難題,原來也有學者討論過,甚至有方案建議!賽局理論家紐約大學教授布萊姆斯和聯合學院教授泰勒提出了四字真言:「我切你選」。

怎樣才公平?

方法是一個人負責切,而另一個則優先選蛋糕。小朋友腦袋裡已本身有公平呢個概念,他們也知道如果不公,就可能會無得食,於在負責切蛋糕的的小朋友,為了公平,或者是為了避免「蝕底」,必定會把蛋糕切得大小接近一樣。而另一位有優先權選擇的人則可以揀當中他認為最好的一份。在這種情況下,先切的人因覺得兩份也差不多,而且又是他本人切的,無論得到那一份也可以接受。而先揀蛋糕的那位小朋友,因為他有優先權,先揀了最好的,就根本不會妒忌那次好的。這樣的分配,他們會覺得既公平又開心。

賽局理論本來是一套為了博弈雙方都得到自身最大利益或最合理的方案,原來都可以套用於教養孩子的日常中。Paul Raeburn正是《賽局教養法》的作者之一,他認為親子關係中,孩子很多時佔在上風「食住」父母,而父母反擊就應該用其身份及誠信開始博弈,把劣勢追回。親子間的博弈,目的當然不是要勝過子女,而是在過程中教養孩子懂得與人相處的技巧,也能達至親子雙贏。

化解孩子紛爭

延伸閱讀
書名:《賽局教養法》
作者:雷伯恩(Paul Raeburn),佐曼(Kevin Zollman)
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自家廣告⭐

若想收到POPA最新活動詳情,可按此加入POPA活動發佈Whatsapp群組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