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這個角色有什麼用?」——從一場母女爭執談起

「爸爸這個角色有什麼用?」

如果以前你問我這個問題,我會回答你:「好像沒什麼大用。」

像大多數家庭一樣,在我家,我是負責照顧和教育孩子的主要責任人。女兒剛出生那幾年,為了不影響先生第二天返工,半夜起來給女兒餵奶、換尿片這些事情都是我自己在做。等到女兒大一些,選幼稚園、讀小學、上中學、出門旅行、上興趣班、開家長會、安排各種親子活動……所有這些事情也都基本是我一個人在操心。

而我先生,這些事情他並非完全不參與,但也並不表現得很熱心。基本上是我吩咐他做什麼就做什麼。我其實很少「吩咐」他做什麼,有時是不想耽誤他工作,有時是嫌棄他做得不好,有時則是希望能跟他多一些兩個人獨立相處的時間,於是在他回家之前就盡量把與孩子相關的事情都處理好。

說實話,我並不為我們之間的這種角色分工感到委屈,基本上我是很享受「媽媽」這個身份並樂在其中的。但同時,我也認為先生在「爸爸」這個角色上的確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有他在,可能會更開心,他不在,好像也沒什麼大不了。

不過,最近我的想法改變了。

▌母女爭執成為了轉捩點

網上學習

事情還得從疫情期間女兒開始在家裡網上學習說起。不知道是因為長時間在家共處的原因,還是因為她到了青春期的原因,我和她的關係驟然降到了冰點,每一件小事——房間的整潔程度、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聽書的效率、功課的完成情況——都能成為引發我們爭吵的導火線。

她說我動不動就對她進行人身攻擊,我氣她為什麼屢教不改,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樣樣都不好。吵到激烈處,我們倆常常各自「嘭門」而去。那段日子對我來說真是太煎熬了,每一次爭吵過後看到女兒哭,我的心都很疼,可是我自己也在氣頭上,我沒辦法化身成為她此刻的依靠對象;同樣地,我也痛恨剛剛還在跟她親密互動,突然間老師的一個任務下來,我又不得不變成監督的角色。

也正在這個時候,我第一次發現了先生的重要性。每當我跟女兒發生衝突,他會迅速趕來勸解,有時我們「不領情」,都衝著他發脾氣,有時我們又都爭着向他「控訴」對方,要他評理,但不管我們以何種態度面對他的介入,毋庸置疑的是我和女兒之間高度緊張的氣氛因為有了第三者的加入得到了緩和。更重要的是,我不用精神分裂似地一人分飾多個角色,我可以把那些我暫時還不想或者還不能做到的事情交給他,給時間讓自己平靜下來。

為此,我感謝先生,也因此開始反思自己:我是不是一直都忽略了他的重要性?

▌爸爸的功能無人能替代

講到爸爸的功能,我們常常會拿來跟媽媽作比較,由於媽媽通常是在家庭和孩子的養育上投入較多那一個,而爸爸們,要麼忙於工作,要麼表現出對孩子沒太大興趣,我們因此容易對爸爸這個角色形成一種印象:你看他「什麼都不做」,他根本不重要。但這完全是一種誤解。爸爸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是無人能夠替代的。

1. 媽媽的力量源泉

作為孩子的主要照顧者,媽媽是孩子的主要依附對象。故而安全型的媽媽往往有安全型的孩子,而不安全型的媽媽則往往也有不安全型的孩子。

所謂安全型的媽媽,就是那些能夠敏感地注意到孩子的需求,及時給予孩子悉心照顧和呵護的媽媽。但媽媽的這種品質並不是憑空而來的,它與親密、和睦的夫妻關係息息相關。

 

研究發現,婚姻幸福的母親,和自己的愛人建立了親密的、互相支持的關係,通常會更有耐性,對自己的孩子更加敏感。而那些婚姻關係緊張、從配偶那裡得不到支持的母親就不會這樣,她們會覺得自己在單獨養育孩子,她們在照顧孩子時會表現出更多的不耐煩和情緒化。

回想我家的情況,何嘗不是如此?沒錯,孩子大部分時間是我在照顧,但先生始終是「在」的,我知道他在那裡,是我可以依靠、可以傾訴的對象,是他給予我的包容和支持讓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家庭中。

2. 孩子的學習榜樣

對於每個孩子來說,爸爸都需要在家,哪怕他看上去似乎什麼也沒做。

首先,孩子對於家庭的關係狀態是非常敏感的,如果父母之間的情感關係愉悅親密,孩子是最先感知並感激這一事實的人。爸爸媽媽組成的親密聯合體能夠讓孩子感到安全、安心,他們既可以放心依賴和依靠,也可以扭計和對抗,在這個安全穩固的家庭環境裡他們可以大膽探索,不必因為害怕父母太過脆弱,太容易受傷而變得小心翼翼、早早懂事。

其次,爸爸的形象會在孩子心中樹立起「男人應有的樣子」。爸爸是帶領孩子走向外部世界的人,是為家庭提供規則和秩序的人。爸爸的「職業身份」和「社會屬性」在無形中影響着孩子將來的職業選擇、人際關係模式、工作滿意度等方面。

還有,爸爸對待妻子和孩子的方式會是孩子學習的模板。對於女兒來說,她們很可能在心目中描繪一個與爸爸相似或完全不同的伴侶形象。如果她們有着一個守候在身邊,無數次將她抱起並輕柔放下的爸爸,這個爸爸被她們愛過恨過,但從不曾放棄過,那麼,她們成年以後會更容易建立起相互信任的親密關係。

反之,如果父親在她們的童年「缺席」,她們在成年後的感情生活中,很可能墮入容易把男人理想化,然後又不可避免地在了解到他們的缺陷後陷入到絕望和抱怨的狀態的模式中。

3. 母子關係的「第三者」

如果一個家庭中,只有母親和孩子兩個人,愛與恨的張力會太大。在孩子心中,媽媽既是她最愛的人,有時卻也意味着禁律和拒絕,是一個「壞人」。同時把「愛」和「恨」都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對於孩子來說是不容易消化的感受。

有了爸爸的加入,孩子在「恨」母親的當兒,至少還有個爸爸給他去「愛」,他會有多一個情緒出口,更容易建立起與父母的安全依附關係。有了這種健康的依附,孩子反而能逐漸意識到關係的複雜性,接受每一個人都有「好」有「壞」。

同樣,對於媽媽來說,如果要她一個人承擔既嚴肅又溫柔,既愛孩子又限制孩子,既唱黑臉又唱白臉的角色,她可能感到不堪重負,這時候有爸爸的分擔,會讓媽媽大大地鬆一口氣。

這篇文章既是給媽媽們寫的,也是給爸爸們寫的。希望我們都能意識到,在一個家庭中,爸爸的重要性絕不亞於媽媽。意識到並承認這一點,肯定並感激爸爸為家庭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才能讓爸爸們更多地參與到家庭和孩子的事務中來。

參考資料

  • Winnicott, D. W. (1975). The child, the family, and the outside world. (Harmondsworth): Penguin.

投稿人:凌媽

圖片來源:Pexels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