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虎毒不》看夫妻考驗:由親密戰友變成互相為難

早前看了《虎毒不》優先場,當時見網評說好沉重,開場前我還在想會唔會睇到喊? 結果沒有,甚至連一滴眼淚都沒流,我想是因為那些眼淚早已在現實中流過了,怎麼說我也是一位年資十年的全職媽媽。戲中好多畫面沒讓我很衝擊,反而感到似曾相識:不斷哭鬧的孩子;逐漸消失的自我;還有對生活失去了期盼,只覺長路漫漫的迷茫。

《虎毒不》是淑貞的故事,也是一場媽媽生活實況

跟淑貞一樣,我也有過理智斷線的時候。記得有次女兒聲嘶力竭的哭鬧了半個小時,本已身心透支的我感到異常煩躁,最後我把自己關在房間中,跟她一起放聲大叫。當上媽媽後,我變得神經質,時而溫柔時而焦躁;時而平靜時而失落。我被這個陌生的自己嚇倒,明明我一直都是個沒什脾氣的人,但原來長期耗虛,會使人突然變了模樣。

從《虎毒不》看夫妻考驗:由親密戰友變成互相為難

導演陳小娟在試映會後分享說,未為人母前,她也曾怪責那些在街上失控的孩子的媽媽,認為她們沒有好好管教。只是當自己成為人母之後,她開始反思社會是否對「母親」太過苛刻?這正是她開拍《虎毒不》的原因之一。

的確,在那些哭閙失控的孩子背後,我們根本無法知道他們的母親正在經歷著什麼。哪怕是精神上的自我懷疑、無力感,抑或是身體上正承受乳腺發炎、產後傷口的痛楚,甚或初嘗失禁——電影中有一幕是淑貞打了一個噴嚏,然後鏡頭影著地上的一攤水,我不知道有多少觀眾能夠意會,我也是生孩子後才知道,原來跟你朝夕相對,你以為再熟悉不過的身體,有一天會變得如此陌生。

母職並非理所當然

人們常說為母則強,但母親也有脆弱的一面。有時我甚至覺得母親的強悍一半是源於天生的母性,另一半只是環境迫出來。許多人把母職視為理所當然,但如果生孩子是女人的天職,那麼養育子女又該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的事?

「個女你都有份㗎,點解你做少少就叫做『幫我』,咩叫幫?」
「無計㗎喎,個子宮喺你度,啲奶又喺你度,你想我點啫?」瀕臨崩潰邊緣的淑貞終於按捺不住,換來的卻是丈夫阿偉傷盡人心的說話。

初生寶寶的來臨,既是值得慶賀的事,也是雙方感情考驗的開始。我慶幸丈夫有陪我一起去產前講座,產後初期我的傷口還痛,他就替女兒洗澡,手勢比我還純熟;見我忙換片餵奶,他就主動補位晾衣服洗奶樽,半夜輪流哄女兒。聽起來幸福感滿滿,但當中還是有很多眼淚和辛酸。

畢竟照顧初生寶寶絕不是活在一大堆粉紅泡泡般幸福又夢幻,更多時候是在一片哭喊聲中,每日機械式地重複餵奶掃風換片哄睡,另加一大堆洗衫晾衫沖涼洗奶樽等待辦事項。孩子若有任何病痛意外,又是更多的折騰和擔憂。

當寶寶的來臨成為夫妻考驗的導火線

我相信大部分新手父母都是這樣走過來的,戰戰兢兢,日日如上戰場。彼此互相包容還好,最怕是丈夫未能體諒太太的情緒,而太太又嫌丈夫做得不夠好,未有欣賞他的付出,讓這段時光變得更為孤單艱難。

「信我,我哋嘅生活只會愈來愈好。」阿偉帶著她去海邊抖抖氣,分享著自己腦海中的美好未來。然而他不知道,靠在他身旁的枕邊人連今天也未知怎撐過,還如何想像明天?

談善言在試映會上感觸說到她在淑貞身上切切地感受到新手媽媽的辛酸和無助。我不禁想起那現實中那些獨力承擔的媽媽們呢?她們的生活不是演戲,無力感不會在導演一聲喊停後就結束。

在戲中飾演阿偉的盧鎮業提到,如果阿偉能夠早點察覺太太的狀況,好好地接住她的情緒,或許結局就會不一樣。在我看來,他一定有不足的地方,但他還是有用自己的方式去愛妻兒,只是未能真正回應淑貞的感受和需要,就如現實中許多夫妻也有很多「錯過」。

關於成為人母這門功課

為人父母真的不容易啊,為母十年的我,直到今天仍會有這樣的感覺。

孩子的人生只有一次,媽媽的人生也是。所以當談起母親時,不該只有愛的光環,還應該看見她們真實的喜怒哀樂。「我可以只當一個合格的母親嗎?」這個問題或許你也曾經問過,卻又對內心的答案感到愧疚。我也曾掙扎,現在學會放過自己,就像小時候父母常說:「人生但求盡力,問心無愧就好。」

如果世上有時光機,我會回到孩子初生的時候,然後給當日的自己一個大大的擁抱。「累了吧?你已經做得好好。」我會告訴她女兒現在小四了,開始有點青春期的小脾氣,但活得健康快樂,過去的每份努力都是值得。在成為人母這門功課上,我們也許不盡完美,但如果你已盡力,就已經是個合格有餘的媽媽了。

圖片來源:《虎毒不》劇照

延伸資訊

如果你懷疑自己或伴侶或認識的新手媽媽正經歷產後抑鬱,請參考以下資訊,尋求專業協助:

  1. 衛生署家庭健康服務-產後的情緒健康
  2. 醫院管理局:知「情」識「緒」迎新生(產前產後精神健康小冊子)

🔹POPA家長支援服務🔹

我們的團隊來自不同界別,分享共同理念:關顧孩子成長,陪伴家長同行,期望以自身專業,為家長及孩子提供適切支援,包括教養諮詢|家庭治療|兒童為本遊戲治療|個人輔導|伴侶/婚姻輔導等,如你也希望有人同行,聆聽你現在的困難,可按這裡了解詳情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