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之間有爭執可說是每個二孩以上的家庭中常見的場景,對父母來說,這不僅是孩子之間的矛盾,也往往會觸發父母內心的焦慮和疑問:我應該介入嗎?如何處理才不會偏袒一方或激化矛盾?
手足衝突要介入?
你可能會害怕孩子的關係破裂,造成長久的心結;你也會對自己是否能夠「公平」感到壓力,擔心其中一方覺得不公,會影響到親子關係。畢竟我們都希望孩子和諧相處,也希望自己能扮演好教養者的角色。
然而,焦慮往往讓我們急於解決問題,採取過度干預的方式,甚至 會一不小心變成「判官」,忽略了孩子當下的情緒需要與成長機會。今日想藉由「面對孩子爭執,若是父母要介入,不是審訊犯人,也不是判斷對錯,而是出於對孩子的關心。」這句出自《薩提爾的對話練習》的摘言,和大家談談父母在孩子有爭執時,不需要當判官,而應以愛與關心為出發點,幫助孩子理解彼此、學習共處。
放下批判,從愛與關心出發
其實衝突並不可怕。
心理學中,「衝突」可分為破壞性與建設性兩種類型。破壞性衝突是指雙方「對人不對事」,互相指責,最終沒有解決分歧;而建設性衝突則是「對事不對人」,雖然有分歧,但通過討論能達到相互理解與妥協。
破壞性衝突 VS 建設性衝突
手足間的建設性衝突有助於孩子學會如何表達需求、處理情緒,並理解他人的感受,進行協商、妥協,甚至體驗挫折,是人生中非常有用的一堂課。然而,有研究指2歲至7歲的兄弟姊妹有超過八成的衝突屬於破壞性,只有大約一成能達到建設性結局。這表明,大多數小孩在早期缺乏成熟的溝通能力,需要大人的引導來學習如何將衝突轉化為正向的互動。
參考資料
- Ross H, Ross M, Stein N, Trabasso T. How siblings resolve their conflicts: the importance of first offers, planning,and limited opposition. Child Dev. 2006;77(6):1730-45.
- Bronson, P., & Merryman, A. (2011). The Sibling Effect. In NurtureShock: new thinking about children. (pp. 115–130) New York: Twelve.
- 李崇建(2021)。《薩提爾的對話練習》。台北:親子天下。
圖片來源:Pexels
⭐自家廣告⭐
若想收到POPA最新活動詳情,可按此加入POPA活動發佈Whatsapp群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