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練習生|從孩子的角度看手足爭執|那場誤會的不同版本

過去兩、三年,我跟很多人一樣多了時間在家中。渡過了一段沒什麼約會,沒什麼事情做,又沒學上的時間,所以哥哥(7歲)和妹妹(4歲)也多了時間在家,也自然當然多了時間一起玩。

無論父母介入與否,爭執依然會發生

多了時間玩,就少不免多了爭執。通常我會要他們先坐一會,安靜下來,看看會不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有時候會有,但當沒有時,我總會思考「要不要介入呢?」

其實介入或不介入,同樣的事情都會循環不斷地每日發生四、五次,所以今日我不是想跟大家分享如何去和解這些爭執。因為,大部分時間其實我都不知道怎樣做,我反而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在這些爭執當中孩子的角度。

手足爭執01

通常我都是坐在沙發上做自己事,哥哥和妹妹就在一旁玩得很開心,有講有笑,然而突然之間,在一秒之內情景大變。突如其來的尖叫捶地,然後一聲「我以後不再跟你玩」,接著,就會聽到一對小腳用力踏步的腳步聲,進了房間。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明明兩分鐘前仍相安無事……

手足爭執都從誤會開始……

當這些事情發生了很多次,而我終於有機會在過去一年,仔細觀察他們爭執前的場景。我發現原來十次爭執當中,有八次都由一個誤會開始。

例如有一次,兄妹二人在砌積木,哥哥在拼砌一個很高的塔,他用紅色、綠色、紅色、綠色交疊拼砌,當他轉頭正想去找一件紅色積木時,妹妹看到一件紅色積木,於是就想幫哥哥砌。誰不知,一疊上去整個塔就倒塌了。

當哥哥聽到聲音,回頭一看,就是自己拼砌了很久,卻被人弄倒的塔。當然,在這情況下他決不會見到妹妹的用心。

我嘗試身為第三者去解釋整件事,只是在那一刻,兩位當局者未必明白到整件事是一個誤會。通常在這些時刻,我都不知應怎樣做。因為,哥哥被人弄倒了塔的憤怒是值得明白的,而妹妹冤枉地承受哥哥指責的不開心,也值得理解。

所以當時,我唯一可以做到的是坐在那裡,跟他們一起渡過情緒的高峰。

請相信孩子的無心傷害

如此回想起來,我很慶幸我見到爭議前的開場,而不只看到情緒最高峰的中場,或者已經傷害了大家的結尾。

如果,我見到的僅是高峰的中期,以及遍地滿是積木伴隨哭聲的尾聲,又見不到妹妹的好心和哥哥的不知情,我作為家長可能會看到有點不同的故事。所以,現在當他們有爭執時,我都會提醒自己,其實大多時候小朋友都是無心傷害。我的出發點也是相信他們的傷害是無心的。

當然,十次當中還有剩餘的兩次,可能有時那兩次未必會爭執下去。

其實兄弟姐妹無論是兩個、三個、四個、五個,我們將幾個性格不同,年齡不同,身型不同的幾個小人兒放在一起,他們需要很高的社交技巧才能相安無事。我們大人交朋友可以選擇,甚至伴侶也可以選擇,但是我家裡的哥哥和妹妹,卻沒有選擇,大家還要日夜相對,所以就造成愛得很深,但又一點點恨得很深的關係。

我是這樣培養孩子和兄弟姐妹的感情

身為家長,我一定會希望他們長大時可以做彼此其中一位最好的朋友。因此,現在我跟先生都有幾樣會刻意去做的事情。

第一,就是當他們玩得很投入,很合拍時,我們不會干涉,不會打擾,甚至有時候不夠時間做功課,我也會讓他們多玩一會。因為,我希望他們的腦海中,與對方玩得開心玩得合拍的回憶比例超過爭執的時間。

第二,就是分開為他們約朋友去玩,讓他們有機會放下哥哥和妹妹的身份,可以跟同齡、有同樣興趣和平輩一起玩。

最後,我們盡量會做的就是,分開帶他們外出,一來讓他們可以舒服地做回自己,不需要顧慮哥哥或妹妹的存在,二來也是為我和他們爸爸一個機會去單獨地熟悉一下這兩個小人兒。

這兩個小人兒一日一日地長大,時間真的過得很快,他們每個新的一日都在學習如何跟兄弟姐妹,以及這個世界相處之餘,其實我們也是每日學習如何牽著他們的手去做家長。你們說是嗎?

圖片來源:Pexels

收聽及追蹤:PatreonSoundOnSpotifyAppleGoogleYouTube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