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隔了一代的母愛」和兩種同理心

研究:隔了一代的母愛

唔知你哋覺唔覺,以前會好惡咁鬧我哋嘅老媽子,對住我哋啲仔女,即係佢嘅孫仔孫女,會變咗另一個人。如果你小時候有嫲嫲婆婆照顧過、愛錫過,你或者都會有一種感覺,這些隔了一代的母愛與媽媽的母愛有點不同,但同樣都是一種不能被替代的愛。

原來,呢種隔了一代的母愛,科學都有得解。

兩種同理心:認知同理VS情緒同理

近日美國埃默里大學的一個研究就發現,嫲嫲同婆婆見到子女的圖像時,她們的大腦在與認知同理心相關的區域中表現比較活躍;見到孫兒的圖像時,卻是情緒同理心相關的大腦區域比較活躍。

所謂認知同理心,你可以理解為嘗試將自己置於他人的處境中,並試著了解對方經歷,再從經歷聯想到別人感受的能力;至於情緒同理心,請想像一下,當你的親人或好朋友哭泣時,我們可能會直接感受到那股傷心。

當我們體驗情感同理心,會從認知角度轉向共享的情感體驗,即是我們不一定要理解經歷,卻仍會有情感上的連繫。

兩種同理心

同理心點解會有咁嘅分別?

研究無講解,但筆者就咁理解,爸爸媽媽的角色要照顧同教導自己的子女,見到小朋友喊或大吵大鬧,都會先想搞清楚「點解、做乜」,因為我們會以為不搞清楚,就無法教育,情緒同理心好容易被遺忘。

長老們則多是陪伴玩耍的角色,即使要幫忙照顧,教導的責任始終較少,於是會把事情發生的前因後果看得較輕,與孫兒的情緒更容易連在一起。

其實,現在愈來愈多研究數據支持和祖母有正面互動的小朋友,社交、行為、學習各方面都有比較好的結果。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並非空話,
能有機會感受隔代的愛的小朋友是一種福氣。

參考資料

1️⃣ Emory Health Sciences. (2021, November 16). How grandmothers’ brains react to the sight of their grandchildren. ScienceDaily.

2️⃣ James K. Rilling, Amber Gonzalez, Minwoo Lee. 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grandmaternal caregiving.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21; 288 (1963) DOI: 10.1098/rspb.2021.1997

Exit mobile version